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各领域都在总结四十年发展的经验教训。农业的联产承包制是重大的成功经验之一。这份材料在肯定了联产承包制替代了人民公社的改革成效的同时也强调了进口农产品在减轻农民负担上发挥的作用。对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提出目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水平已经完全具备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条件。包括工商资本下乡这一必要条件。应该加大力度推动在土地流转基础上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而且这种规模化经营的方向是一、二、三产融合。在当前世界农产品市场复杂的竞争形势下,这是我国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
——在宜信公司举办的河北省沽源县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8.8.6)
刚才几位讲的都非常好,我这次来学习、考察,增加了很多知识。宜信公司是我们研究院的发起单位,也是我们现在的常务理事单位,5年来支持我们的工作,我很感谢。
宜信公司从前几年开始做农村和农业的事,我们研究院非常赞成和支持这个方向,因为我们近些年也对农村的问题做了一些调查研究。众所周知,中央根据当前中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下达了有关的文件,提出了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这么一个总的战略。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提出农村要加强土地流转战略呢?这和我们农业的生产效率是非常有关系的。
大家知道,中国曾经是一个小农经济的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业生产效率是很低的。解放以前,农村基本是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土地改革以后,每户农民都分到一块地,那时候就是一种小农状态。刚解放时期,1949年至1952年,因为土改,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从而有了生产积极性,所以农业生产达到了当时的历史高峰。随着农业的发展,我们国家开始启动合作化,一开始是互助组,后来是初级社、高级社。互助组就是土地和农业生产工具都还是各家的,但是农忙的时候,劳动力多的家里就到劳动力少的家里帮他干活,劳动力少的把家里的生产工具借给人家用,就是这几家互相帮助。其实这就是合作化的开始阶段。后来是初级社,初级社是什么呢?你要把你的生产资料交到社里去,社里统一安排生产。你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交到社里去要分红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算入股,每年劳动力分红百分之几十,土地等生产资料分红百分之几十,这是初级社的概念。初级社比互助组的土地面积大了,规模化提高了。后来到1956年又搞高级社,高级社和初级社的差别在哪儿呢?就是土地不分红了,土地就算是高级社里的地了,变为集体所有。初级社用了你的牛,作为你家的生产资料,得给你分红。到了高级社,牛、马都算是社里的,土地也算社里的了,农具也算社里的,生产资料不分红了,主要是记工分,你干活挣工分。高级社比初级社的生产规模又大了。但是当时高级社这种生产方式发展并不稳定。大家知道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当时的中央农村部的邓子恢部长认为高级社发展太快了,所以他就整顿,撤销了20万个条件不成熟的高级社。此事后来被毛主席批评了,说他是小脚女人走路,说农村要搞规模化,你怎么还砍掉呢,应该一边发展一边整顿,你不能把它砍掉。
到了1958年,毛主席看到了一个人民公社,给予了肯定,提出“人民公社好”,全国农村自此就全面实行人民公社制度了。人民公社当时发展的规模,最大的一个县一个公社,然后就发生共产风、平调风,你的粮食给他吃,他的猪肉给你吃,那时候就是这么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后来证明是不成功的。大家知道1958年以后,人民公社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直到1962年,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才算稳定下来。
回过头来看,当时为什么要搞合作化?要走这条路?现在回想起来,毛主席当时决定农村搞合作化是希望加快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主要有三个目的。一个目的是毛主席认为一家一户种地,生产效率太低,得像苏联一样大规模生产,效益才能提高。与之配套,1958年国家还成立了农业机械部,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毛主席认为只有规模化生产才能解决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问题。第二个目的,因为我们国家那时候工业很落后,国家积累的钱主要来自农村。因此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搞了合作化,国家就可以控制粮食,那时候叫统购统销。不但控制粮食,所有重要的农副产品都控制。大家知道猪都有计划的,一个县给上边调多少猪肉,调多少猪头,调多少猪耳朵、猪腿,都有计划,猪身上只有猪尾巴没有计划。那时候国家为了控制农副产品,就要搞人民公社,搞大规模的合作化。第三个目的,毛主席觉得我国农村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军属烈属家缺乏劳动力,要是完全单干来做,这些军烈属家生活就会非常困难。毛主席认为人家孩子当兵去了,有的孩子在战争中牺牲了,这些都是劳动力,有的一家送了好几个孩子上前线,最后都牺牲了,这些家庭没有劳动力,结果不上前线的家里反而有劳动力。对这些没有劳动力的家庭,要给予保护和扶持。一搞合作化,这些人的利益就得到保证了。所以毛主席特别强调救助农村军烈属五保户,千万不能把他们忘了。毛主席当时搞农村合作化主要就是这三个出发点。这三个出发点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他认为只有规模化才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村必须要走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道路。他当时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就是搞农业要解决这八个问题。但实际上那时候,我们国家农业生产力达不到这么大规模的生产。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人民公社也好,高级社也好,还是人扛着锄头到地里去除草。就是一排十个人、二十个人,一人拿着一个锄头,一人占着一条垅,一排人锄着草往前走。所以虽然扩大了土地耕种规模,但还是靠人拿着锄头去种地,这样的生产方式,规模化的作用是发挥不出来的。尽管七十年代开始搞农业机械化,每个县里有一个农机修理厂,就修理拖拉机,光有拖拉机,没有农机具,那时候的生产力水平不适应人民公社这么一个大规模的生产。不但没有提高效率,反而降低了效率。这种生产方式,人们没有劳动生产积极性,不愿意干活,干一年活挣不了几个工分,咱们这儿不知道有没有插队的,插队一年下来连回家的路费都解决不了。当时就是这么一个局面。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我们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地重新分,但这个地不是分田单干,而是叫承包地。这个地还是集体的,承包这个概念,就是这个地不许卖,你自己种,你种什么都行,你怎么种,卖多少钱都是你自己的,但就是地不能卖。为什么地不能卖?原来也有主张说我们把地分了,咱们就单干算了,这样积极性更高,以后再搞合作化。但是这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不能轻易而为。而且在中国,根据农业和农村的实际情况,一旦土地私有,很多家庭遇到大的困难,就把地卖了,因为他没有别的收入来源解决困难,这样农村可能会产生动乱。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的大部分社会动乱都是由失地农民带来的,就是所谓的流民,他没有土地,就四处流浪,然后就造反,社会就不稳定了。所以承包制这个地就是集体的,土地不能私有化。
有一条很多人不是特别清楚,我们现在农民收入提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政策,就是1978年以后,国家减少了对农村征购的数量。2006年又把农业税和农村的“三提五统”统统取消。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一方面减少征购减轻农民负担,一方面大规模的进口农产品满足人民需求。
现在我国进口的农产品如果完全由我们国内自己生产的话,需要6亿多亩的耕地。中国哪儿能够有多余的6亿多亩耕地?我们现在有的统计18亿亩耕地,有的统计20亿亩,不论你怎么统计,我们中国现在不可能再能够开发出6亿多亩的耕地。所以我们现在农产品供应很好,是依靠我们进口才能够支撑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进口,你还想支撑今天的消费,那农村征购的数量就不是今天这个数了,说不定比过去还得多。农民想致富就非常的困难。当时的说法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当时有的农村剩下的基本口粮都不够,每年秋收以后就要琢磨第二年是要种点土豆,还是种点萝卜等等。交够了,这个“够”是以国家收购的计划为准,如果收购多了,再留够集体的,剩下虽然是自己的,但自己也剩不下多少。所以现在依靠国家进口粮食等农产品,因为我们现在经济发展了,我们出口有外汇,我们进口农产品,进口大豆、牛肉等等,同时我们解放生产力,让农民搞承包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创造财富。
从40年以前发展到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我们的农村应该说有了很大的改观。一方面是减少征购,一方面是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两个重要的手段使得农村现在发展到基本解决温饱的水平,当然还有很多贫困的地方。但是,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现在面临的一家一户承包耕地的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应了。现在农村撂荒地很多,为什么撂荒呢?不是那地不能种,地还是能种,但是在农民的收入结构里,靠种那点地的收入比重已经很低了。我们研究院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调研,他们农民人均年收入是11000块钱,其中土地流转的地租是1000块钱,他让合作社种,合作社的产量高,他自己种还拿不到1000块钱,所以在他收入里面,地租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10。仅占1/10,谁还全家去种这块地啊?有点劳动力,有点文化的,到城里打工,一个人打工挣的钱比全家人种地的收入都高。所以农村有很多地就不种了,现在一家一户的这种生产方式已经造成了一部分生产力的萎缩。这个时候我们国家还有另外一个形势变化,就是我们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了,跟我们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大不一样了。
大家昨天看沽源县孟总他们这个土豆种植,他引进了这些设备,种五千亩地就十几个人,都是机械化,哪有人拿着锄头去锄草?过去背着一个喷农药的桶,一边摇一边走,现在哪儿还有那种方式?现在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可以支撑大规模的生产,而大规模的生产力水平就可以使得土地的效益大幅度提高。孟总一亩地产6吨的土豆,这比过去提高很多了,他用的是机械,用的是好品种,这些高科技的东西全都应用了。所以现在中国农业发展要重新再恢复到规模化的路上。但是这个规模化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不能把土地重新收回归集体经营,还是要坚持家庭承包这个方向,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昨天孟总说他们一亩地年地租是300多元钱,我们在河北邢台调研,那是河北的南部了,一亩地差不多八、九百元的年地租。因此承包地流转以后要保证农户能够每年获得一定的收益,这个收益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当于他的社会保障。然后通过流转实现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像孟总经营的土地,过去什么时候能一亩地打6吨土豆?但是现在我们国家从种子、水、农药、化肥、机械、收割等等已经足以支撑出这种效益来了。河北邢台合作社那儿是种小麦,农民自己种小麦一亩地打八、九百斤就相当不容易,合作社种的小麦,种的有3-4万亩了,一亩地1200斤,产量又高,小麦的品质又好,卖的价钱比农民自己种的小麦每斤卖的价钱还高一角五到两角。
规模化以后,生产效率提高了,整个社会财富增加了,再靠一家一户种土豆,肯定达不到现在一亩地6吨土豆的生产水平。这个例子就是我们现在农业发展的方向,就是要规模化,通过土地流转,而不是把土地又收归集体经营的这么一个方式。通过流转实现规模化。孟总现在种五千亩,你肯定还要扩大规模,我看两万亩也没问题。因为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这种档次,扩大规模完全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邢台的金沙河合作社一开始才三千亩,后来八千亩,现在变成三万亩、四万亩,一个合作社几万亩地,这就比农民一家一户种的收入高,农民都愿意把地交给合作社,比农民自己种收入还好,农民还有时间去打工挣钱。所以现在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已经是我们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阶段。
我们过去搞规模化搞不成,生产力水平达不到,光靠提升生产关系,凑在一块来干,这个不行。光提升生产关系,达不到规模化生产的效率。只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够把更多的社会财富创造出来。所以这个土豆的例子,还有我们要参观的养牛,实际上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现在的农业发展,已经完全可以实现更高的效率。但是这个目标,必须要以规模化来实现,不搞规模化还是一家几亩地,就不可能实现像孟总种土豆的效益。农业发展就是要大力的通过土地流转,收地租或是土地入股,实现规模化的发展。现在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我们的生产关系水平已经完全具备了。这是我们现在搞农业应该看清楚的一个形势。
但是农业规模化生产是有条件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我们的土地都是一家一户的,没有钱是实现不了规模化的。实现规模化的一个前提就是工商资本要下乡,靠农户自己是不行的。比如孟总他们那个地方200多户如果把地合到一块,你们家出多少钱,我们家出多少钱,靠这种办法是搞不起来的。必须靠外部资金的注入,工商资本要下乡,要注入到我们规模化的生产方式里。这里包括政府支持的,政府要给一定的补贴,包括宜信公司等等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金融服务、工商资本下乡是农业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必要条件。没有工商资本下乡,靠农民自己的金融资源,就几家凑在一块想搞规模化,那是做不到的,一定要有工商的资本下乡。昨天我们都看了,孟总依靠宜信公司的金融支持才引进了这些设备,现在只有十几个人种五千亩地,如果没有金融支持,不靠这些机械化,不靠良种、化肥、农药等,要靠人工种这五千亩地,哪能生产这么多土豆,哪能挣那么多钱。
所以宜信公司对农业提供的金融服务,这个方向我们是非常赞同、非常支持的。几年以前宜信公司就开始搞工商资本下乡。工商资本下乡有各种各样的渠道,宜信是一种渠道。还有各种融资,包括社会融资,把那些分散的金融资产、资源集中起来用。刚才唐宁总也讲了那么多的方式。但是不管什么方式,城市资本要下到农村去,这是我们搞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必要条件。现在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我们完全可以实现。今后这件事情可能在很多地方还要大规模发展,现在很多农村还都是一家一户的种地,那个地本来也是可以有高效率的,但因为没有整合起来,没有实现规模化,流转不好,或者流转了以后没有工商资本的支持。当然不光有工商资本,还得有技术,还得有良种,还有各种服务,把这些资源都整合在一块才能实现规模化。缺少这些,就不行。现在看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在我们国家农业中占的比重还不是很高的,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来推动这个规模化生产。孟总五千亩地只有十几个人,你想沽源县要是把土豆那么多万亩地好好集中一下,生产效率比现在还要高。所以这个应该是我们要明确的方向,农业要搞规模化,工商资本要下乡,这两点的结合加上我们现在整个生产方式,我们的机械、种子、水、化肥、农药这些都能够支撑这种规模化。把资本作为一个粘合剂,通过资本把这些资源整合在一块来实现效益的提高,这已经是现代农业发展被全社会明确接受的东西。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刚才唐总也讲了,孟总一个是缺资金,一个是缺市场。中国的农业特点就是,小农的时候,我们农业第一产业和市场是不连接的,连接市场的是二产和三产。农产品作为原料被二产收购。还有就是到市场去销售,那是三产。一产本身与市场连接不上,所以刚才唐总讲的缺资金,还缺市场。汪洋同志曾经对邢台金沙河合作社批示,肯定一二三产融合的方向。就是合作社生产的东西有人收购了就去在市场上卖掉,或者再加工后把加工的产品去市场上卖掉。所以他们是一二三产融合的,这样就解决了一产进入市场的通道问题。现在孟总还没有这个通道,比如到地头上,6角5给你,7角给你。要不然作为库存,谁来买我卖给谁。孟总并不能直接进入市场。下一步你们再考虑发展的话,方向上要解决一二三产融合的问题。沽源县里有生产淀粉的工厂,但是生产淀粉的工厂跟他们的合作社没有股权联系,没有经济联系,只是一个买卖关系,你送来土豆我收购,我用你的原料。应该相互之间建立一个内在的股权关系,经济内在的一种联系,变成一家人,互相之间利益相关。包括销售,如果组成一个销售公司,就可以跟北京、天津这些地方订货,可以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可以搞期货,都可以做。生产者就不用担心明天这个土豆会不会掉多少价,因为早就有销售公司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把这个市场的风险规避了。
孟总他们现在在一产的领域发展的非常好,下一步要往一二三产融合的方向再做点努力。如果有一个商业的公司,把他们的土豆跟市场建立固定的销售关系,甚至可以用期货的价格来稳定市场的风险,防范市场风险,这样发展要比现在还要好。孟总同样的经营方式为什么去年一亩地挣500元钱,今年要挣2000元,这么大的差别是市场风险造成的,一产的市场风险还是挺大的。所以要想规避市场风险,就得一二三产融合。汪洋同志对邢台金沙河合作社批示了两次,汪洋同志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一二三产融合是个方向”,“是个方向”这四个字的分量非常重。也就是说一产可以提高效率,二产工业可以搞好,三产商业也可以搞好,但是要真想把一产搞好,只能走一二三产融合的方向。仅仅是一产自己的发展是有限的,还有很多的风险他自己要承担。而一产本身承担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一二三产融合,才能把各种风险的承担能力加强,然后稳定住一产的发展。因为一产买机器,买其他生产资料等等,那些成本都已经摊进去了,那市场一变,你这个成本也不能再减少。只有一二三产融合,才能大幅度降低一产的风险。
我们国家农业的发展,规模化要依靠工商资本下乡,通过工商资本下乡,把我们现在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整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特别是提高土地效率,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现在不光有小麦、玉米、土豆,还有养奶牛,东北还有养肉牛的,各种行业的案例已经很多了,只不过都是一个、一个的案例,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局面。我们的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空间还是挺大的。只要我们把这些事做好,加大流转实现规模化,再加上工商资本下乡,整合农业生产各项资源,提高效率,在这个前提下再加大一二三产融合的经济关系,中国的农业还会有很大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农村各个方面的情况都会有更大的改观。这个前途应该说是很清楚的,当然,需要我们去做很多的工作来努力实现。(本文作者:许善达,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各领域都在总结四十年发展的经验教训。农业的联产承包制是重大的成功经验之一。这份材料在肯定了联产承包制替代了人民公社的改革成效的同时也强调了进口农产品在减轻农民负担上发挥的作用。对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提出目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水平已经完全具备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条件。包括工商资本下乡这一必要条件。应该加大力度推动在土地流转基础上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而且这种规模化经营的方向是一、二、三产融合。在当前世界农产品市场复杂的竞争形势下,这是我国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
——在宜信公司举办的河北省沽源县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8.8.6)
刚才几位讲的都非常好,我这次来学习、考察,增加了很多知识。宜信公司是我们研究院的发起单位,也是我们现在的常务理事单位,5年来支持我们的工作,我很感谢。
宜信公司从前几年开始做农村和农业的事,我们研究院非常赞成和支持这个方向,因为我们近些年也对农村的问题做了一些调查研究。众所周知,中央根据当前中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下达了有关的文件,提出了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这么一个总的战略。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提出农村要加强土地流转战略呢?这和我们农业的生产效率是非常有关系的。
大家知道,中国曾经是一个小农经济的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业生产效率是很低的。解放以前,农村基本是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土地改革以后,每户农民都分到一块地,那时候就是一种小农状态。刚解放时期,1949年至1952年,因为土改,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从而有了生产积极性,所以农业生产达到了当时的历史高峰。随着农业的发展,我们国家开始启动合作化,一开始是互助组,后来是初级社、高级社。互助组就是土地和农业生产工具都还是各家的,但是农忙的时候,劳动力多的家里就到劳动力少的家里帮他干活,劳动力少的把家里的生产工具借给人家用,就是这几家互相帮助。其实这就是合作化的开始阶段。后来是初级社,初级社是什么呢?你要把你的生产资料交到社里去,社里统一安排生产。你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交到社里去要分红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算入股,每年劳动力分红百分之几十,土地等生产资料分红百分之几十,这是初级社的概念。初级社比互助组的土地面积大了,规模化提高了。后来到1956年又搞高级社,高级社和初级社的差别在哪儿呢?就是土地不分红了,土地就算是高级社里的地了,变为集体所有。初级社用了你的牛,作为你家的生产资料,得给你分红。到了高级社,牛、马都算是社里的,土地也算社里的了,农具也算社里的,生产资料不分红了,主要是记工分,你干活挣工分。高级社比初级社的生产规模又大了。但是当时高级社这种生产方式发展并不稳定。大家知道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当时的中央农村部的邓子恢部长认为高级社发展太快了,所以他就整顿,撤销了20万个条件不成熟的高级社。此事后来被毛主席批评了,说他是小脚女人走路,说农村要搞规模化,你怎么还砍掉呢,应该一边发展一边整顿,你不能把它砍掉。
到了1958年,毛主席看到了一个人民公社,给予了肯定,提出“人民公社好”,全国农村自此就全面实行人民公社制度了。人民公社当时发展的规模,最大的一个县一个公社,然后就发生共产风、平调风,你的粮食给他吃,他的猪肉给你吃,那时候就是这么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后来证明是不成功的。大家知道1958年以后,人民公社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直到1962年,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才算稳定下来。
回过头来看,当时为什么要搞合作化?要走这条路?现在回想起来,毛主席当时决定农村搞合作化是希望加快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主要有三个目的。一个目的是毛主席认为一家一户种地,生产效率太低,得像苏联一样大规模生产,效益才能提高。与之配套,1958年国家还成立了农业机械部,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毛主席认为只有规模化生产才能解决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问题。第二个目的,因为我们国家那时候工业很落后,国家积累的钱主要来自农村。因此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搞了合作化,国家就可以控制粮食,那时候叫统购统销。不但控制粮食,所有重要的农副产品都控制。大家知道猪都有计划的,一个县给上边调多少猪肉,调多少猪头,调多少猪耳朵、猪腿,都有计划,猪身上只有猪尾巴没有计划。那时候国家为了控制农副产品,就要搞人民公社,搞大规模的合作化。第三个目的,毛主席觉得我国农村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军属烈属家缺乏劳动力,要是完全单干来做,这些军烈属家生活就会非常困难。毛主席认为人家孩子当兵去了,有的孩子在战争中牺牲了,这些都是劳动力,有的一家送了好几个孩子上前线,最后都牺牲了,这些家庭没有劳动力,结果不上前线的家里反而有劳动力。对这些没有劳动力的家庭,要给予保护和扶持。一搞合作化,这些人的利益就得到保证了。所以毛主席特别强调救助农村军烈属五保户,千万不能把他们忘了。毛主席当时搞农村合作化主要就是这三个出发点。这三个出发点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他认为只有规模化才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村必须要走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道路。他当时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就是搞农业要解决这八个问题。但实际上那时候,我们国家农业生产力达不到这么大规模的生产。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人民公社也好,高级社也好,还是人扛着锄头到地里去除草。就是一排十个人、二十个人,一人拿着一个锄头,一人占着一条垅,一排人锄着草往前走。所以虽然扩大了土地耕种规模,但还是靠人拿着锄头去种地,这样的生产方式,规模化的作用是发挥不出来的。尽管七十年代开始搞农业机械化,每个县里有一个农机修理厂,就修理拖拉机,光有拖拉机,没有农机具,那时候的生产力水平不适应人民公社这么一个大规模的生产。不但没有提高效率,反而降低了效率。这种生产方式,人们没有劳动生产积极性,不愿意干活,干一年活挣不了几个工分,咱们这儿不知道有没有插队的,插队一年下来连回家的路费都解决不了。当时就是这么一个局面。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我们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地重新分,但这个地不是分田单干,而是叫承包地。这个地还是集体的,承包这个概念,就是这个地不许卖,你自己种,你种什么都行,你怎么种,卖多少钱都是你自己的,但就是地不能卖。为什么地不能卖?原来也有主张说我们把地分了,咱们就单干算了,这样积极性更高,以后再搞合作化。但是这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性质,不能轻易而为。而且在中国,根据农业和农村的实际情况,一旦土地私有,很多家庭遇到大的困难,就把地卖了,因为他没有别的收入来源解决困难,这样农村可能会产生动乱。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的大部分社会动乱都是由失地农民带来的,就是所谓的流民,他没有土地,就四处流浪,然后就造反,社会就不稳定了。所以承包制这个地就是集体的,土地不能私有化。
有一条很多人不是特别清楚,我们现在农民收入提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政策,就是1978年以后,国家减少了对农村征购的数量。2006年又把农业税和农村的“三提五统”统统取消。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一方面减少征购减轻农民负担,一方面大规模的进口农产品满足人民需求。
现在我国进口的农产品如果完全由我们国内自己生产的话,需要6亿多亩的耕地。中国哪儿能够有多余的6亿多亩耕地?我们现在有的统计18亿亩耕地,有的统计20亿亩,不论你怎么统计,我们中国现在不可能再能够开发出6亿多亩的耕地。所以我们现在农产品供应很好,是依靠我们进口才能够支撑的。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进口,你还想支撑今天的消费,那农村征购的数量就不是今天这个数了,说不定比过去还得多。农民想致富就非常的困难。当时的说法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当时有的农村剩下的基本口粮都不够,每年秋收以后就要琢磨第二年是要种点土豆,还是种点萝卜等等。交够了,这个“够”是以国家收购的计划为准,如果收购多了,再留够集体的,剩下虽然是自己的,但自己也剩不下多少。所以现在依靠国家进口粮食等农产品,因为我们现在经济发展了,我们出口有外汇,我们进口农产品,进口大豆、牛肉等等,同时我们解放生产力,让农民搞承包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创造财富。
从40年以前发展到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我们的农村应该说有了很大的改观。一方面是减少征购,一方面是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两个重要的手段使得农村现在发展到基本解决温饱的水平,当然还有很多贫困的地方。但是,随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现在面临的一家一户承包耕地的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应了。现在农村撂荒地很多,为什么撂荒呢?不是那地不能种,地还是能种,但是在农民的收入结构里,靠种那点地的收入比重已经很低了。我们研究院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调研,他们农民人均年收入是11000块钱,其中土地流转的地租是1000块钱,他让合作社种,合作社的产量高,他自己种还拿不到1000块钱,所以在他收入里面,地租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10。仅占1/10,谁还全家去种这块地啊?有点劳动力,有点文化的,到城里打工,一个人打工挣的钱比全家人种地的收入都高。所以农村有很多地就不种了,现在一家一户的这种生产方式已经造成了一部分生产力的萎缩。这个时候我们国家还有另外一个形势变化,就是我们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了,跟我们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大不一样了。
大家昨天看沽源县孟总他们这个土豆种植,他引进了这些设备,种五千亩地就十几个人,都是机械化,哪有人拿着锄头去锄草?过去背着一个喷农药的桶,一边摇一边走,现在哪儿还有那种方式?现在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可以支撑大规模的生产,而大规模的生产力水平就可以使得土地的效益大幅度提高。孟总一亩地产6吨的土豆,这比过去提高很多了,他用的是机械,用的是好品种,这些高科技的东西全都应用了。所以现在中国农业发展要重新再恢复到规模化的路上。但是这个规模化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不能把土地重新收回归集体经营,还是要坚持家庭承包这个方向,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昨天孟总说他们一亩地年地租是300多元钱,我们在河北邢台调研,那是河北的南部了,一亩地差不多八、九百元的年地租。因此承包地流转以后要保证农户能够每年获得一定的收益,这个收益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当于他的社会保障。然后通过流转实现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像孟总经营的土地,过去什么时候能一亩地打6吨土豆?但是现在我们国家从种子、水、农药、化肥、机械、收割等等已经足以支撑出这种效益来了。河北邢台合作社那儿是种小麦,农民自己种小麦一亩地打八、九百斤就相当不容易,合作社种的小麦,种的有3-4万亩了,一亩地1200斤,产量又高,小麦的品质又好,卖的价钱比农民自己种的小麦每斤卖的价钱还高一角五到两角。
规模化以后,生产效率提高了,整个社会财富增加了,再靠一家一户种土豆,肯定达不到现在一亩地6吨土豆的生产水平。这个例子就是我们现在农业发展的方向,就是要规模化,通过土地流转,而不是把土地又收归集体经营的这么一个方式。通过流转实现规模化。孟总现在种五千亩,你肯定还要扩大规模,我看两万亩也没问题。因为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这种档次,扩大规模完全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邢台的金沙河合作社一开始才三千亩,后来八千亩,现在变成三万亩、四万亩,一个合作社几万亩地,这就比农民一家一户种的收入高,农民都愿意把地交给合作社,比农民自己种收入还好,农民还有时间去打工挣钱。所以现在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已经是我们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阶段。
我们过去搞规模化搞不成,生产力水平达不到,光靠提升生产关系,凑在一块来干,这个不行。光提升生产关系,达不到规模化生产的效率。只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够把更多的社会财富创造出来。所以这个土豆的例子,还有我们要参观的养牛,实际上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现在的农业发展,已经完全可以实现更高的效率。但是这个目标,必须要以规模化来实现,不搞规模化还是一家几亩地,就不可能实现像孟总种土豆的效益。农业发展就是要大力的通过土地流转,收地租或是土地入股,实现规模化的发展。现在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我们的生产关系水平已经完全具备了。这是我们现在搞农业应该看清楚的一个形势。
但是农业规模化生产是有条件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我们的土地都是一家一户的,没有钱是实现不了规模化的。实现规模化的一个前提就是工商资本要下乡,靠农户自己是不行的。比如孟总他们那个地方200多户如果把地合到一块,你们家出多少钱,我们家出多少钱,靠这种办法是搞不起来的。必须靠外部资金的注入,工商资本要下乡,要注入到我们规模化的生产方式里。这里包括政府支持的,政府要给一定的补贴,包括宜信公司等等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金融服务、工商资本下乡是农业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必要条件。没有工商资本下乡,靠农民自己的金融资源,就几家凑在一块想搞规模化,那是做不到的,一定要有工商的资本下乡。昨天我们都看了,孟总依靠宜信公司的金融支持才引进了这些设备,现在只有十几个人种五千亩地,如果没有金融支持,不靠这些机械化,不靠良种、化肥、农药等,要靠人工种这五千亩地,哪能生产这么多土豆,哪能挣那么多钱。
所以宜信公司对农业提供的金融服务,这个方向我们是非常赞同、非常支持的。几年以前宜信公司就开始搞工商资本下乡。工商资本下乡有各种各样的渠道,宜信是一种渠道。还有各种融资,包括社会融资,把那些分散的金融资产、资源集中起来用。刚才唐宁总也讲了那么多的方式。但是不管什么方式,城市资本要下到农村去,这是我们搞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个必要条件。现在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我们完全可以实现。今后这件事情可能在很多地方还要大规模发展,现在很多农村还都是一家一户的种地,那个地本来也是可以有高效率的,但因为没有整合起来,没有实现规模化,流转不好,或者流转了以后没有工商资本的支持。当然不光有工商资本,还得有技术,还得有良种,还有各种服务,把这些资源都整合在一块才能实现规模化。缺少这些,就不行。现在看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在我们国家农业中占的比重还不是很高的,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来推动这个规模化生产。孟总五千亩地只有十几个人,你想沽源县要是把土豆那么多万亩地好好集中一下,生产效率比现在还要高。所以这个应该是我们要明确的方向,农业要搞规模化,工商资本要下乡,这两点的结合加上我们现在整个生产方式,我们的机械、种子、水、化肥、农药这些都能够支撑这种规模化。把资本作为一个粘合剂,通过资本把这些资源整合在一块来实现效益的提高,这已经是现代农业发展被全社会明确接受的东西。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刚才唐总也讲了,孟总一个是缺资金,一个是缺市场。中国的农业特点就是,小农的时候,我们农业第一产业和市场是不连接的,连接市场的是二产和三产。农产品作为原料被二产收购。还有就是到市场去销售,那是三产。一产本身与市场连接不上,所以刚才唐总讲的缺资金,还缺市场。汪洋同志曾经对邢台金沙河合作社批示,肯定一二三产融合的方向。就是合作社生产的东西有人收购了就去在市场上卖掉,或者再加工后把加工的产品去市场上卖掉。所以他们是一二三产融合的,这样就解决了一产进入市场的通道问题。现在孟总还没有这个通道,比如到地头上,6角5给你,7角给你。要不然作为库存,谁来买我卖给谁。孟总并不能直接进入市场。下一步你们再考虑发展的话,方向上要解决一二三产融合的问题。沽源县里有生产淀粉的工厂,但是生产淀粉的工厂跟他们的合作社没有股权联系,没有经济联系,只是一个买卖关系,你送来土豆我收购,我用你的原料。应该相互之间建立一个内在的股权关系,经济内在的一种联系,变成一家人,互相之间利益相关。包括销售,如果组成一个销售公司,就可以跟北京、天津这些地方订货,可以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可以搞期货,都可以做。生产者就不用担心明天这个土豆会不会掉多少价,因为早就有销售公司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把这个市场的风险规避了。
孟总他们现在在一产的领域发展的非常好,下一步要往一二三产融合的方向再做点努力。如果有一个商业的公司,把他们的土豆跟市场建立固定的销售关系,甚至可以用期货的价格来稳定市场的风险,防范市场风险,这样发展要比现在还要好。孟总同样的经营方式为什么去年一亩地挣500元钱,今年要挣2000元,这么大的差别是市场风险造成的,一产的市场风险还是挺大的。所以要想规避市场风险,就得一二三产融合。汪洋同志对邢台金沙河合作社批示了两次,汪洋同志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一二三产融合是个方向”,“是个方向”这四个字的分量非常重。也就是说一产可以提高效率,二产工业可以搞好,三产商业也可以搞好,但是要真想把一产搞好,只能走一二三产融合的方向。仅仅是一产自己的发展是有限的,还有很多的风险他自己要承担。而一产本身承担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一二三产融合,才能把各种风险的承担能力加强,然后稳定住一产的发展。因为一产买机器,买其他生产资料等等,那些成本都已经摊进去了,那市场一变,你这个成本也不能再减少。只有一二三产融合,才能大幅度降低一产的风险。
我们国家农业的发展,规模化要依靠工商资本下乡,通过工商资本下乡,把我们现在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整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特别是提高土地效率,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现在不光有小麦、玉米、土豆,还有养奶牛,东北还有养肉牛的,各种行业的案例已经很多了,只不过都是一个、一个的案例,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局面。我们的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空间还是挺大的。只要我们把这些事做好,加大流转实现规模化,再加上工商资本下乡,整合农业生产各项资源,提高效率,在这个前提下再加大一二三产融合的经济关系,中国的农业还会有很大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农村各个方面的情况都会有更大的改观。这个前途应该说是很清楚的,当然,需要我们去做很多的工作来努力实现。(本文作者:许善达,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联办财经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68061号-1 联办财经院SEEC Research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