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富差距”问题的讨论

联办财经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描述
描述
专家团
学术委员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   峰
王   沅 
王东明
任克雷
邓   运
衣锡群 
赵喜子
杨凯生
陈小津
陈洪生
李新创
李君如
张克华
张燕生
张宇燕
谢渡扬
苏   宁
顾问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晓力
于洪君
王秦丰
叶克冬
刘晓北
乔宗淮
张国宝
张红宇
宋晓梧
李毅中
李   勇
许宪春
张  茅
张思平
陈小工
陈清泰
陈喜庆
周坚卫
秦朝英
徐冠华
胡存智
徐庆华
周禹鹏
周和平
黄奇帆
曹保榆
梁维娜
葛东升
廖晓淇
浏览:5435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01-24 分类:最新视点关注信息文章

编者按:

研究院近日与《财经》杂志在京联合举办了“共同富裕问题”闭门圆桌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讨论。现将与会专家关于“贫富差距”的讨论观点摘要刋登(观点摘要标题为编者所加),供参考。

 

关于“贫富差距”问题的讨论

 

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福利政策,更多的要瞄准

低收入人群以及他们的下一代

 

我们去年做了一个关于低收入人群的估计,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因为把中等收入人群的划分标准提出来以后,按照这个标准划出来大概有多少低收入人群,按照去年的收入来看,全国大概还有9亿人是低收入人群,这9亿人当中其中月收入不足500元的大概有1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大概是3亿人,月收入不足2000块钱的大概7亿人,大概是这样的规模,如果这么多的低收入人群,而且主要是在农村,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15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怎么让这些人群能够成为富裕阶层,这是最大的障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福利政策,更多的还是要瞄准这样一个人群,不仅仅瞄准这个人群本身,要瞄准他们的下一代,下一代也就是让他们的子女能够享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这样的话即使一代人不行,经过下一代,让他们能够成为富裕人群,我想这样的话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实现了,我们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就实现了。

 

阶层的两端固化较为明显

华炎雪

1978年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其实是进入一个发展的快车道的,那时社会流动性是在加快的,到了21世纪之后居民流动性其实是出现放缓的,财富的代际传递也在加强,机会不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开始显现,贫困人口的上升通道受到了阻碍,其实在国内大家对社会流动性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多。我们是看了一篇曼彻斯特大学做的量化分析,它里面有些数据其实是有很多参考价值的。首先它一个方面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低收入群体翻身进入高收入群体的可能性在降低,这是流动性在放缓的1996-2014年这段时间,维持与父辈相等层级的子女占比占46.5%,实现跃升的41.8%,我们看到实现跃升的已经低于和父辈维持相等层级的占比了,说明寒门难出贵子,收入流动性放缓已经开始显现。从2012-2014年,家庭在收入分配中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的比例最高,穷人变富,富人变穷的难度都很大。

我们阶层的固化也是出现两头的阶层固化现象是比较明显,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家庭的固化现象,当父辈是农民时约有47%的子女未来从事的职业仍然是农民,当父辈是高技术人员的43.2%的子女也是从事高技术行业,两端的固化是较为明显的。

从结构层面来看,结构层面就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其实是解释了中国收入差距的绝大部分原因。 2008年以来,低保、惠农、社保、户籍制度的改革出台,城乡差距也是在逐渐收窄的,也印证了2008年我们看收入差距也是出现了一定的缓和。城乡收入比从2002年的3.09也是下滑至当前的2.62,农村的内部差距其实要稍大于城市的,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是平均数的92.1%,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中位数的88.8%还是有些低于城镇居民的。

 

中国最大的问题和短板还是农业、农村、农民

张红宇

改革开放43年,中国最大的问题和短板还是农业、农村、农民。农业的成就不用说了,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自己跟自己比确实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最大的短板就是农民收入始终大大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是17131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43834元,绝对收入差距26703元,相对收入差距1:2.56。1:2.56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知道,1978年我国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是1:2.56。当年农民人均收入是13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43元,相对收入差距1:2.56。那么去年也是1:2.56, 43年一个轮回,有的缩小有的放大。差距最小的时候是1984年,最大的时候是2009年大约是1:3.3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下还有一个表现。我们讲农业最大的贡献或者最重要的功能是产粮食,保我们吃饱。但是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普遍低于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除了辽宁、山东、江苏这三个省,十个粮食主产省的农民收入都低于全国农民的平均数。

现在不是在制订共同富裕行动纲领吗?那么农民收入应不应该作为一个核心指标、作为一个考核指标?现在浙江省明确提出来到2025年要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1:1.9以内,它还相对比较保守。据我所知,有关部门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明确提出到2035年、2050年对这个问题要有指标要求的。后来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出了指标没有完成的话有点麻烦,就把指标又拿下来了。我在这个会上提出来,我们去年城乡收入差距是1:2.56,十年以后的目标不敢说达到1:1.5,但要达到1:2以内;20年以后达到1:1.5以内;30年以后达到1:1.2以内。绝不要差距是1:1.5就满意了,那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如果要超过1:1.5,咱们的共同富裕是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吗?

 

社会保障方面还存在着逆调节的现象

周为民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旧体制不仅仅像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大家说到的那样,造成普遍长期的严重的贫穷,而且在普遍贫穷的同时,还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这种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表现出来的突出的差距,亦如关于户籍制度、城乡隔绝,人为的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两类不同身份的人。一类是乡下人农村户口,另一类是城里人城市户口。由这种身份不平等而带来的是全面的机会的不平等,所有机会几乎对农民都是封闭的。想一想这是什么现象呢?这是举世罕见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而且是在人的基本权利上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当然这种现象出现有它的特殊原因。所以旧体制根本不是一个很平等的体制,社会没有什么差别,不是这样的。这是第一个要明确的前提。

第二要明确的前提就是,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是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能够认为好像是改革开放了20年、30年,造成了所谓突出的、严重的收入差距,现在我们要纠正这个问题所以才提出共同富裕。这样的认识同样是不正确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是以“富民”为鲜明目标的,而且这个进程本身就是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所谓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共同富裕,不是说一部分人富起来以后给大家分钱、捐钱、发福利,不是这样的。是一部分人率先突围冲出旧体制,然后用新的办法来尽快创造财富并且逐步改变旧体制,让越来越多人都能够摆脱旧体制的禁锢,参与到新体制,共同创造财富的这个过程,这一点要明确。

在保护产权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就是要对全体公民的财产权要一体的保护。其中尤其是要注意保护穷人的财产权,也就是保护低收入者的财产权。因为有效的产权保护对穷人来说比对富人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更是一个尖锐的,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问题。

第三要明确的前提就是,中国现实当中突出的一些差距,包括收入差距、财产差距,它的根源不是通常流行的观点认为的那样,是来自市场作用,由市场作用导致的收入不均,它的根源在于收入不公。

社会保障方面还存在着逆调节的现象。所谓逆调节表现就是,本来那些社会地位更高、收入更多、待遇更好的人,反而获得的保障水平更高;相反那些收入低的,低收入群体,各方面的福利待遇越差的,得到的保障越少甚至没有。就像小鲁说的,目前规模庞大的农民群体,包括农民工,占很大比例都是没有基本保障的。社会上各种关于收入、财富差距突出现象造成的矛盾,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这一方面。

为什么现在仇富这么强烈?是因为一方面有人动辄有多少亿的财产,另一方面低收入群体连基本的收入都没有保障,这才加剧了各种差距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对立。所以从社会保障方面提升低收入阶层、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让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能够增加,是能够缓解目前的收入差距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是基础的方面。

 


关于“贫富差距”问题的讨论

浏览:5437 作者: 时间:2022-01-24 分类:最新视点关注信息文章
我们去年做了一个关于低收入人群的估计,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因为把中等收入人群的划分标准提出来以后,按照这个标准划出来大概有多少低收入人群,按照去年的收入来看,全国大概还有9亿人是低收入人群,这9亿人当中其中月收入不足500元的大概有1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大概是3亿人,月收入不足2000块钱的大概7亿人,大概是这样的规模,如果这么多的低收入人群,而且主要是在农村,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15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怎么让这些人群能够成为富裕阶层,这是最大的障碍

编者按:

研究院近日与《财经》杂志在京联合举办了“共同富裕问题”闭门圆桌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讨论。现将与会专家关于“贫富差距”的讨论观点摘要刋登(观点摘要标题为编者所加),供参考。

 

关于“贫富差距”问题的讨论

 

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福利政策,更多的要瞄准

低收入人群以及他们的下一代

 

我们去年做了一个关于低收入人群的估计,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因为把中等收入人群的划分标准提出来以后,按照这个标准划出来大概有多少低收入人群,按照去年的收入来看,全国大概还有9亿人是低收入人群,这9亿人当中其中月收入不足500元的大概有1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大概是3亿人,月收入不足2000块钱的大概7亿人,大概是这样的规模,如果这么多的低收入人群,而且主要是在农村,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15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怎么让这些人群能够成为富裕阶层,这是最大的障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福利政策,更多的还是要瞄准这样一个人群,不仅仅瞄准这个人群本身,要瞄准他们的下一代,下一代也就是让他们的子女能够享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这样的话即使一代人不行,经过下一代,让他们能够成为富裕人群,我想这样的话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实现了,我们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就实现了。

 

阶层的两端固化较为明显

华炎雪

1978年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其实是进入一个发展的快车道的,那时社会流动性是在加快的,到了21世纪之后居民流动性其实是出现放缓的,财富的代际传递也在加强,机会不公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开始显现,贫困人口的上升通道受到了阻碍,其实在国内大家对社会流动性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多。我们是看了一篇曼彻斯特大学做的量化分析,它里面有些数据其实是有很多参考价值的。首先它一个方面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低收入群体翻身进入高收入群体的可能性在降低,这是流动性在放缓的1996-2014年这段时间,维持与父辈相等层级的子女占比占46.5%,实现跃升的41.8%,我们看到实现跃升的已经低于和父辈维持相等层级的占比了,说明寒门难出贵子,收入流动性放缓已经开始显现。从2012-2014年,家庭在收入分配中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的比例最高,穷人变富,富人变穷的难度都很大。

我们阶层的固化也是出现两头的阶层固化现象是比较明显,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家庭的固化现象,当父辈是农民时约有47%的子女未来从事的职业仍然是农民,当父辈是高技术人员的43.2%的子女也是从事高技术行业,两端的固化是较为明显的。

从结构层面来看,结构层面就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差距其实是解释了中国收入差距的绝大部分原因。 2008年以来,低保、惠农、社保、户籍制度的改革出台,城乡差距也是在逐渐收窄的,也印证了2008年我们看收入差距也是出现了一定的缓和。城乡收入比从2002年的3.09也是下滑至当前的2.62,农村的内部差距其实要稍大于城市的,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是平均数的92.1%,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中位数的88.8%还是有些低于城镇居民的。

 

中国最大的问题和短板还是农业、农村、农民

张红宇

改革开放43年,中国最大的问题和短板还是农业、农村、农民。农业的成就不用说了,解决了中国的吃饭问题,自己跟自己比确实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最大的短板就是农民收入始终大大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是17131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43834元,绝对收入差距26703元,相对收入差距1:2.56。1:2.56是什么概念呢?我们知道,1978年我国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是1:2.56。当年农民人均收入是13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43元,相对收入差距1:2.56。那么去年也是1:2.56, 43年一个轮回,有的缩小有的放大。差距最小的时候是1984年,最大的时候是2009年大约是1:3.3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下还有一个表现。我们讲农业最大的贡献或者最重要的功能是产粮食,保我们吃饱。但是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普遍低于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除了辽宁、山东、江苏这三个省,十个粮食主产省的农民收入都低于全国农民的平均数。

现在不是在制订共同富裕行动纲领吗?那么农民收入应不应该作为一个核心指标、作为一个考核指标?现在浙江省明确提出来到2025年要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1:1.9以内,它还相对比较保守。据我所知,有关部门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明确提出到2035年、2050年对这个问题要有指标要求的。后来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出了指标没有完成的话有点麻烦,就把指标又拿下来了。我在这个会上提出来,我们去年城乡收入差距是1:2.56,十年以后的目标不敢说达到1:1.5,但要达到1:2以内;20年以后达到1:1.5以内;30年以后达到1:1.2以内。绝不要差距是1:1.5就满意了,那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如果要超过1:1.5,咱们的共同富裕是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吗?

 

社会保障方面还存在着逆调节的现象

周为民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旧体制不仅仅像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大家说到的那样,造成普遍长期的严重的贫穷,而且在普遍贫穷的同时,还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这种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表现出来的突出的差距,亦如关于户籍制度、城乡隔绝,人为的把社会成员划分为两类不同身份的人。一类是乡下人农村户口,另一类是城里人城市户口。由这种身份不平等而带来的是全面的机会的不平等,所有机会几乎对农民都是封闭的。想一想这是什么现象呢?这是举世罕见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而且是在人的基本权利上的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当然这种现象出现有它的特殊原因。所以旧体制根本不是一个很平等的体制,社会没有什么差别,不是这样的。这是第一个要明确的前提。

第二要明确的前提就是,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是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能够认为好像是改革开放了20年、30年,造成了所谓突出的、严重的收入差距,现在我们要纠正这个问题所以才提出共同富裕。这样的认识同样是不正确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是以“富民”为鲜明目标的,而且这个进程本身就是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所谓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共同富裕,不是说一部分人富起来以后给大家分钱、捐钱、发福利,不是这样的。是一部分人率先突围冲出旧体制,然后用新的办法来尽快创造财富并且逐步改变旧体制,让越来越多人都能够摆脱旧体制的禁锢,参与到新体制,共同创造财富的这个过程,这一点要明确。

在保护产权这个问题上,一定要进一步强调的是,就是要对全体公民的财产权要一体的保护。其中尤其是要注意保护穷人的财产权,也就是保护低收入者的财产权。因为有效的产权保护对穷人来说比对富人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更是一个尖锐的,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问题。

第三要明确的前提就是,中国现实当中突出的一些差距,包括收入差距、财产差距,它的根源不是通常流行的观点认为的那样,是来自市场作用,由市场作用导致的收入不均,它的根源在于收入不公。

社会保障方面还存在着逆调节的现象。所谓逆调节表现就是,本来那些社会地位更高、收入更多、待遇更好的人,反而获得的保障水平更高;相反那些收入低的,低收入群体,各方面的福利待遇越差的,得到的保障越少甚至没有。就像小鲁说的,目前规模庞大的农民群体,包括农民工,占很大比例都是没有基本保障的。社会上各种关于收入、财富差距突出现象造成的矛盾,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这一方面。

为什么现在仇富这么强烈?是因为一方面有人动辄有多少亿的财产,另一方面低收入群体连基本的收入都没有保障,这才加剧了各种差距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对立。所以从社会保障方面提升低收入阶层、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让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能够增加,是能够缓解目前的收入差距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是基础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