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侧到供给侧改革 ----中国经济若干热点问题研究之二

联办财经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描述
描述
专家团
学术委员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   峰
王   沅 
王东明
任克雷
邓   运
衣锡群 
赵喜子
杨凯生
陈小津
陈洪生
李新创
李君如
张克华
张燕生
张宇燕
谢渡扬
苏   宁
顾问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晓力
于洪君
王秦丰
叶克冬
刘晓北
乔宗淮
张国宝
张红宇
宋晓梧
李毅中
李   勇
许宪春
张  茅
张思平
陈小工
陈清泰
陈喜庆
周坚卫
秦朝英
徐冠华
胡存智
徐庆华
周禹鹏
周和平
黄奇帆
曹保榆
梁维娜
葛东升
廖晓淇
浏览:5475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9-29 分类:研究成果财经报告文章

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这标志着我国长期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工作方向上的调整。

为了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主要是从需求侧、特别是通过扩大投资来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对策就是用政府的4万亿投资来拉动内需,拉动整个经济。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投资项目提高了我国基础设施的水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一部分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我国的产能过剩。

实际上,当时的投资只是将我国经济下行的时间推迟了几年。到2011年,4万亿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减退,而产能过剩的影响却日益显露。当时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没有预料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跌并持续低迷,目前在煤炭、钢铁、电力等产能过剩领域仍然有不少扩大产能的在建项目。这些项目无论是停建还是续建完成,都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2012年,我国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继续采取了一些需求侧的政策,仍然搞了一些投资项目。但这次的投资,从数量上远远达不到当年的规模,而且对投资项目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审核措施,凡是加剧产能过剩的项目一个都没再搞。新的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规模有限,难以使整个经济恢复上行。

以前在我国广泛存在的加工贸易、生产低档消费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当生产成本提高后纷纷外迁到一些东南亚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曾经设想让湖南、江西等与沿海省份相邻的内地省份接收沿海省份无法持续发展的此类企业。但是由于我国物流成本较高,生产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这样一个措施难以实行,收效甚微。

中央提出“一带一路”的新发展战略,目的之一就是从需求侧来做工作,创造外需,把我们优质的过剩产能输出去。现在很多人认为,我们输出产能对全世界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一种偏见。我国有很多资金资源、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优质的制造业、建筑业产能资源,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资源与其他国家的资源组合起来,就会为全世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我们和这些国家也能分享这些成果,同时也能够解决我们的外需问题,原来劳动密集型的低价消费品生产,也因此可以转移到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能上来。这一对外经济战略符合中国国情,也顺应世界形势。

从需求侧做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这首先要求较快地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扩大消费占经济发展的份额,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一战略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它的推进不会很快,因此对内需的增长不会很快见效。

3年来,对于经济发展,我们主要是从需求侧做了很多工作。这些工作虽然很有成效,但是也面临一个问题。由于全世界的经济形势、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页岩气技术的突破使得美国不但解决了国内的需求,还可以将石油天然气用于出口。作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美国对能源的需求变化造成了全世界的能源供需失衡,继而引发全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从表面上看,因为我国进口石油、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这种下跌形势对我国有利。但是我们还面临一个间接的、负面的影响,那就是由于大宗商品降价,使得全世界的投资需求大幅度的萎缩。一些国家的铁矿、煤矿停业了,我们国内的一些油井也关掉了,这些都源于能源结构变化所引发的经济萎缩。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完全依靠需求侧来解决中国的经济下行问题,已经不可持续。党中央客观分析经济形势,果断地做出了战略调整,把宏观调控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供给侧。

    解决供给侧的问题主要从三个领域来考虑:

    第一,首先要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央提出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等,内容很多。其中的工作重点是去产能,特别是钢铁行业、煤炭行业的去产能,这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调整企业的成本结构。目前很多企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成本结构不合理,有一部分成本偏高;包括税费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这些偏高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成本,就是要解决这些成本相对偏高的问题。

第三,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而言,我国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全世界比较好的、优秀的跨国公司,他们的研发投入基本上都占到整个销售收入的10%以上,而我国除了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都在1%—2%之间。研发投入不足阻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企业的折旧率太低。过去我们主要学习苏联的财务制度,折旧主要从物理上来考虑,包括设备、厂房和固定资产等,以物理上的使用年限为主要标准进行折旧。但是现在技术进步非常快,很多国家都鼓励企业加速折旧,提高设备更新的速度。我国近几年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是总体来看企业的折旧率仍然很低。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部分企业成本不是要降低,而是要增加。如果企业采取了减少研发投入和降低折旧率的办法来降低企业成本就会误入歧途。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要降低企业的税费、物流、融资、劳动力成本,同时鼓励企业提高折旧率、增加研发的投入。双管齐下,就能使企业从通过数量增长、规模扩大求发展的模式,转化到通过技术进步、通过创新求发展的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决定,目前正在加大力度,推动供给侧改革。如果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供给侧改革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如果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都能够逐步实现,整个经济不再过多地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过多地依赖于规模的增长、数量的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含量将会极大地增加。

如果供给侧的改革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从需求侧到供给侧改革 ----中国经济若干热点问题研究之二

浏览:5477 作者: 时间:2020-09-29 分类:研究成果财经报告文章
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这标志着我国长期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工作方向上的调整。

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这标志着我国长期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工作方向上的调整。

为了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主要是从需求侧、特别是通过扩大投资来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对策就是用政府的4万亿投资来拉动内需,拉动整个经济。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投资项目提高了我国基础设施的水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一部分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我国的产能过剩。

实际上,当时的投资只是将我国经济下行的时间推迟了几年。到2011年,4万亿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减退,而产能过剩的影响却日益显露。当时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没有预料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跌并持续低迷,目前在煤炭、钢铁、电力等产能过剩领域仍然有不少扩大产能的在建项目。这些项目无论是停建还是续建完成,都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2012年,我国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继续采取了一些需求侧的政策,仍然搞了一些投资项目。但这次的投资,从数量上远远达不到当年的规模,而且对投资项目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审核措施,凡是加剧产能过剩的项目一个都没再搞。新的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规模有限,难以使整个经济恢复上行。

以前在我国广泛存在的加工贸易、生产低档消费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当生产成本提高后纷纷外迁到一些东南亚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曾经设想让湖南、江西等与沿海省份相邻的内地省份接收沿海省份无法持续发展的此类企业。但是由于我国物流成本较高,生产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这样一个措施难以实行,收效甚微。

中央提出“一带一路”的新发展战略,目的之一就是从需求侧来做工作,创造外需,把我们优质的过剩产能输出去。现在很多人认为,我们输出产能对全世界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是一种偏见。我国有很多资金资源、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优质的制造业、建筑业产能资源,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资源与其他国家的资源组合起来,就会为全世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我们和这些国家也能分享这些成果,同时也能够解决我们的外需问题,原来劳动密集型的低价消费品生产,也因此可以转移到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能上来。这一对外经济战略符合中国国情,也顺应世界形势。

从需求侧做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这首先要求较快地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扩大消费占经济发展的份额,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一战略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它的推进不会很快,因此对内需的增长不会很快见效。

3年来,对于经济发展,我们主要是从需求侧做了很多工作。这些工作虽然很有成效,但是也面临一个问题。由于全世界的经济形势、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页岩气技术的突破使得美国不但解决了国内的需求,还可以将石油天然气用于出口。作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美国对能源的需求变化造成了全世界的能源供需失衡,继而引发全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从表面上看,因为我国进口石油、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这种下跌形势对我国有利。但是我们还面临一个间接的、负面的影响,那就是由于大宗商品降价,使得全世界的投资需求大幅度的萎缩。一些国家的铁矿、煤矿停业了,我们国内的一些油井也关掉了,这些都源于能源结构变化所引发的经济萎缩。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完全依靠需求侧来解决中国的经济下行问题,已经不可持续。党中央客观分析经济形势,果断地做出了战略调整,把宏观调控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供给侧。

    解决供给侧的问题主要从三个领域来考虑:

    第一,首先要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中央提出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等,内容很多。其中的工作重点是去产能,特别是钢铁行业、煤炭行业的去产能,这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调整企业的成本结构。目前很多企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成本结构不合理,有一部分成本偏高;包括税费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这些偏高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成本,就是要解决这些成本相对偏高的问题。

第三,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而言,我国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全世界比较好的、优秀的跨国公司,他们的研发投入基本上都占到整个销售收入的10%以上,而我国除了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都在1%—2%之间。研发投入不足阻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企业的折旧率太低。过去我们主要学习苏联的财务制度,折旧主要从物理上来考虑,包括设备、厂房和固定资产等,以物理上的使用年限为主要标准进行折旧。但是现在技术进步非常快,很多国家都鼓励企业加速折旧,提高设备更新的速度。我国近几年也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是总体来看企业的折旧率仍然很低。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部分企业成本不是要降低,而是要增加。如果企业采取了减少研发投入和降低折旧率的办法来降低企业成本就会误入歧途。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要降低企业的税费、物流、融资、劳动力成本,同时鼓励企业提高折旧率、增加研发的投入。双管齐下,就能使企业从通过数量增长、规模扩大求发展的模式,转化到通过技术进步、通过创新求发展的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决定,目前正在加大力度,推动供给侧改革。如果我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供给侧改革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如果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都能够逐步实现,整个经济不再过多地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过多地依赖于规模的增长、数量的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含量将会极大地增加。

如果供给侧的改革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我国的经济发展一定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