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总量供给安全战略特报之四 “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国际对策

联办财经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描述
描述
专家团
学术委员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   峰
王   沅 
王东明
任克雷
邓   运
衣锡群 
赵喜子
杨凯生
陈小津
陈洪生
李新创
李君如
张克华
张燕生
张宇燕
谢渡扬
苏   宁
顾问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晓力
于洪君
王秦丰
叶克冬
刘晓北
乔宗淮
张国宝
张红宇
宋晓梧
李毅中
李   勇
许宪春
张  茅
张思平
陈小工
陈清泰
陈喜庆
周坚卫
秦朝英
徐冠华
胡存智
徐庆华
周禹鹏
周和平
黄奇帆
曹保榆
梁维娜
葛东升
廖晓淇
浏览:5784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9-29 分类:研究成果财经报告文章

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度高10多年来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随着价差驱动进口不断扩大,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保护支持政策手段缺乏、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显著增强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对国内的传导日益加剧的三大挑战

大宗农产品进口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持续快速增长。在大豆、棉花及植物油进口持续高位增长,食糖和乳制品净进口大幅增加的同时,近年来主要粮食作物全部呈净进口,肉类进口加速增长,糖棉以配额外关税税率的进口增势强劲。2013年粮棉油糖大宗农产品净进口相当于大约8.8亿亩播种面积的产出。按播种面积当量计算,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量占国内产量比例达36%左右。

一是农产品进口增长持续迅猛,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01-2012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由279亿美元增加到1756亿美元,年均增长18%,其中进口额由118亿美元增长到1124亿美元,年均增长23%。2013年农产品进口额1189亿美元,虽然在上两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近6%的增长速度,进口动力依然强劲,贸易逆差511亿美元。

二是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进出口结构相对较为集中,油料作物成逆差主因。2009年到201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急剧扩大。2009年逆差约为129亿美元,2010年至2012年依次为231亿、338亿、489亿,至2013年达到511亿,未来逆差拉大的态势短期内不会逆转。

细观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结构,集中度相对较高,结构分布也比较符合我国目前农业土地紧缺、农业劳动力人口过剩的现状。出口农产品里,占比最大的为水海产品及其制品,其次为蔬菜类、水果类,三者合计约占55.7%(2014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水海产品的生产不需要占用耕地,而出口的蔬菜多为大棚种植,单位农田的生产密度大,土地利用效率较高,这些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国内本已捉襟见肘的土地资源的挤出效应较小,同时这些出口项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一种方式。而在我国进口农产品的分项中,比重最大的是植物油及油籽,约占全部进口农产品金额的37%。同时,在农产品净进口中,占比最大的也是植物油及油籽。根据特报一的估算,2013年我国植物油及油籽的净进口量约为7.4亿亩耕地,占2013年全年8.9亿亩土地净进口的83%,成为近年来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走高的主因。

三是净进口产品梯次增加,大宗农产品呈现全面净进口。入世后,大豆、食用植物油和棉花进口首当其冲,持续快速增长。2001-2013年,大豆、食用植物油和棉花进口量由1394 万吨、167.8万吨和19.7万吨增长到6340.5万吨、922.2万吨和450.2万吨。近年来食糖、乳制品净进口大幅增加,主要粮食作物全部转为净进口。三大谷物已连续3年均呈净进口,谷物净进口量已连续两年超过1300万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大宗农产品全面净进口阶段。

四是价差驱动型进口特征显著,棉糖以配额外税率进口增势强劲。2013年我国食糖、棉花、大米(主要是籼米)进口分别达455万吨、450万吨和227万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因为国内短缺,而是受内外差价驱动。价差驱动下的大量进口,一方面导致了国内库存积压,另一方面对国内价格形成了显著打压,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显著增强。棉花、食糖以配额外关税税率的进口增势趋强。2013年食糖以配额外50%税率的进口量达260万吨,棉花以配额外40%税率的进口量为50.6万吨。

二、大宗农产品进口对国内产业影响不断加深

农产品进口直接增加了国内有效供给,满足了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缓解了农业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加之缺乏有效的保护和调控政策空间,部分开放度较高的农产品大量进口对国内产业造成了较大影响,且呈不断加深和扩大的态势。

一方面,最大的影响在于对国内趋势价格的打压和抑制,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动力。大豆、植物油、羊毛、大麦、棉花的开放度相对较高,受影响最甚。由生产规模决定,我国的生产成本与世界主要出口国差异很大。大量进口使国内价格既不能随着需求的拉动而相应提高,也不能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而有合理的上升。大豆种植比较效益因此不断下降。大豆生产萎缩,大豆的科研、推广、仓储服务等全部产业链都缺乏投入意愿,影响深远。大豆进口还对其他食用油籽价格造成了打压,给利用冬闲田种植的油菜籽产业发展带来了日益显著的影响。

另一方面,大量进口也给农产品长期供给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2012年大豆自给率降到18%,食用植物油自给率降到不足40%。进口与外资进入相结合,削弱了我国产业控制力和定价话语权,使我们一方面不得不为这些国外企业的垄断利润付出昂贵代价,另一方面又很难对产业进行有效调控。

如果说大豆等个别产业受到进口冲击后,还可以通过调整结构、腾出资源改种其他作物来减缓其实质性影响,那么在大宗农产品净进口范围不断扩大、进口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农业调整结构的余地则非常有限,进口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和更加直接。

农产品贸易面临三大挑战

确保农产品贸易与国内农业产业协调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一是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手段缺乏由资源禀赋和农业特性决定,各国间农业竞争力存在着比工业更加难以克服的差距,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合理保护是各国普遍做法。我国农业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基础竞争力先天不足,与世界主要出口国存在难以克服的巨大差距。但由于入世承诺,我保有的农业保护支持手段已严重不足取消了所有非关税措施平均关税水平仅15%只有世界的1/4粮棉糖配额外关税最高为65%以价格支持、投入和投资补贴为内容的黄箱农业国内支持维持在8.5%的微量许可水平之内

二是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涨,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不断增强。随着农业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环境成本不断提高和显性化,我国农业正在进入成本快速上涨时期,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差距扩大的趋势不可逆转。近年来国家虽然连续提高最低收购价,但粮棉油糖的价格增速仍落后于生产成本增速。近年来某些时段棉花和食糖内外价差幅度已大于其40%和50%的配额外关税,粮食内外价差在未来5-10年将超过其65%的配额外关税水平。由于以配额外税率的进口完全取决于市场,随着进口量的增长,进口税后价作为国内价格上涨上限的作用愈益强化,进口价格的“天花板”效应日趋增强,这将使得未来国内粮食等价格难以随成本上升而有合理的上涨。

三是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性向国内的传导加剧,确保国内供需紧平衡和市场稳定的难度增加。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供需缺口日益扩大随着大宗农产品进口范围和进口量不断扩大,国际市场波动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对国内生产和市场的影响进一步加剧。由于缺少有效的关税等调控手段有效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影响、确保国内市场和产业稳定的难度加大

四、我国农产品总量供给安全的国外战略对策

   (一)促进大宗农产品进口市场多元化,务实推进农业走出去,逐步提升对大宗农产品贸易的掌控能力

更加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加强对农产品贸易的战略规划,努力构建持续、稳定、高效的资源性农产品进口供应链。要积极推进战略性农业国际合作,确定战略合作目标、合作重点国家、合作内容、合作策略、合作步骤和措施等,不断改善我国贸易环境,拓展贸易渠道,提升贸易水平,推进进口市场多元化。在坚持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的原则下,借鉴国外经验,抓住重点环节,突出重点领域,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务实稳步推动农业“走出去”。要强化政府对农产品海外营销促销的支持力度,积极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业资源配置优化。

(二)、通过股权收购、长期土地租赁等方式,在海外建立我国农产品战略基地——海外粮仓,以保证我国的粮食海外供给安全。

(三)、利用我国丰富的外汇储备,参股全球大型农产品贸易公司,尤其是我国自给率较低的农产品贸易企业,以保证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稳定性。

(四)、对我国农产品进口实施分类管理策略,粮食等口粮类的农产品和油、肉、乳制品等副食类采用不同的策略。

(五)、对于海外的农产品基地依据所在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区别管理,积极创造以物易物的贸易合作方式。如,已经成功实践的与泰国的“高铁换大米”,进一步夯实农产品贸易的稳定基础。

(六)、设立非洲土地开发及农产品生产海外研究项目,研究制定针对非洲的农产品海外基地建设战略安排。非洲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大量尚未开垦的土地肥沃,如若开发,产量会非常可观。但是与在巴西、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做粮食开发和粮食进口不同,非洲最大的实际情况是有大量人口尚徘徊在饥饿线上,如果将大量的粮食运送回国,在国际道义上恐怕很难通过,所以需要通过各类巧妙的策略设计和模式创新,以实现我国农产品海外供给和非洲国家自身粮食供给的双赢。例如,以非洲的土地和国内的资金进行合作,在非洲投资建设主粮基地和肉类等非粮生产基地,主粮供给非洲,肉类等非粮副食供给国内,中非双方各取所需。

 

 


我国农产品总量供给安全战略特报之四 “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国际对策

浏览:5786 作者: 时间:2020-09-29 分类:研究成果财经报告文章
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度高,近10多年来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随着价差驱动的进口不断扩大,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保护支持政策手段缺乏、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显著增强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对国内的传导日益加剧的三大挑战。

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度高10多年来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随着价差驱动进口不断扩大,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保护支持政策手段缺乏、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显著增强和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对国内的传导日益加剧的三大挑战

大宗农产品进口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持续快速增长。在大豆、棉花及植物油进口持续高位增长,食糖和乳制品净进口大幅增加的同时,近年来主要粮食作物全部呈净进口,肉类进口加速增长,糖棉以配额外关税税率的进口增势强劲。2013年粮棉油糖大宗农产品净进口相当于大约8.8亿亩播种面积的产出。按播种面积当量计算,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口量占国内产量比例达36%左右。

一是农产品进口增长持续迅猛,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01-2012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由279亿美元增加到1756亿美元,年均增长18%,其中进口额由118亿美元增长到1124亿美元,年均增长23%。2013年农产品进口额1189亿美元,虽然在上两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近6%的增长速度,进口动力依然强劲,贸易逆差511亿美元。

二是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进出口结构相对较为集中,油料作物成逆差主因。2009年到201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急剧扩大。2009年逆差约为129亿美元,2010年至2012年依次为231亿、338亿、489亿,至2013年达到511亿,未来逆差拉大的态势短期内不会逆转。

细观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结构,集中度相对较高,结构分布也比较符合我国目前农业土地紧缺、农业劳动力人口过剩的现状。出口农产品里,占比最大的为水海产品及其制品,其次为蔬菜类、水果类,三者合计约占55.7%(2014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水海产品的生产不需要占用耕地,而出口的蔬菜多为大棚种植,单位农田的生产密度大,土地利用效率较高,这些农产品的出口对于国内本已捉襟见肘的土地资源的挤出效应较小,同时这些出口项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一种方式。而在我国进口农产品的分项中,比重最大的是植物油及油籽,约占全部进口农产品金额的37%。同时,在农产品净进口中,占比最大的也是植物油及油籽。根据特报一的估算,2013年我国植物油及油籽的净进口量约为7.4亿亩耕地,占2013年全年8.9亿亩土地净进口的83%,成为近年来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走高的主因。

三是净进口产品梯次增加,大宗农产品呈现全面净进口。入世后,大豆、食用植物油和棉花进口首当其冲,持续快速增长。2001-2013年,大豆、食用植物油和棉花进口量由1394 万吨、167.8万吨和19.7万吨增长到6340.5万吨、922.2万吨和450.2万吨。近年来食糖、乳制品净进口大幅增加,主要粮食作物全部转为净进口。三大谷物已连续3年均呈净进口,谷物净进口量已连续两年超过1300万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大宗农产品全面净进口阶段。

四是价差驱动型进口特征显著,棉糖以配额外税率进口增势强劲。2013年我国食糖、棉花、大米(主要是籼米)进口分别达455万吨、450万吨和227万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因为国内短缺,而是受内外差价驱动。价差驱动下的大量进口,一方面导致了国内库存积压,另一方面对国内价格形成了显著打压,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显著增强。棉花、食糖以配额外关税税率的进口增势趋强。2013年食糖以配额外50%税率的进口量达260万吨,棉花以配额外40%税率的进口量为50.6万吨。

二、大宗农产品进口对国内产业影响不断加深

农产品进口直接增加了国内有效供给,满足了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缓解了农业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薄弱,加之缺乏有效的保护和调控政策空间,部分开放度较高的农产品大量进口对国内产业造成了较大影响,且呈不断加深和扩大的态势。

一方面,最大的影响在于对国内趋势价格的打压和抑制,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动力。大豆、植物油、羊毛、大麦、棉花的开放度相对较高,受影响最甚。由生产规模决定,我国的生产成本与世界主要出口国差异很大。大量进口使国内价格既不能随着需求的拉动而相应提高,也不能随着生产成本的上升而有合理的上升。大豆种植比较效益因此不断下降。大豆生产萎缩,大豆的科研、推广、仓储服务等全部产业链都缺乏投入意愿,影响深远。大豆进口还对其他食用油籽价格造成了打压,给利用冬闲田种植的油菜籽产业发展带来了日益显著的影响。

另一方面,大量进口也给农产品长期供给安全带来了潜在风险2012年大豆自给率降到18%,食用植物油自给率降到不足40%。进口与外资进入相结合,削弱了我国产业控制力和定价话语权,使我们一方面不得不为这些国外企业的垄断利润付出昂贵代价,另一方面又很难对产业进行有效调控。

如果说大豆等个别产业受到进口冲击后,还可以通过调整结构、腾出资源改种其他作物来减缓其实质性影响,那么在大宗农产品净进口范围不断扩大、进口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农业调整结构的余地则非常有限,进口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和更加直接。

农产品贸易面临三大挑战

确保农产品贸易与国内农业产业协调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一是我国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手段缺乏由资源禀赋和农业特性决定,各国间农业竞争力存在着比工业更加难以克服的差距,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合理保护是各国普遍做法。我国农业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基础竞争力先天不足,与世界主要出口国存在难以克服的巨大差距。但由于入世承诺,我保有的农业保护支持手段已严重不足取消了所有非关税措施平均关税水平仅15%只有世界的1/4粮棉糖配额外关税最高为65%以价格支持、投入和投资补贴为内容的黄箱农业国内支持维持在8.5%的微量许可水平之内

二是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涨,进口价格“天花板”效应不断增强。随着农业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环境成本不断提高和显性化,我国农业正在进入成本快速上涨时期,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差距扩大的趋势不可逆转。近年来国家虽然连续提高最低收购价,但粮棉油糖的价格增速仍落后于生产成本增速。近年来某些时段棉花和食糖内外价差幅度已大于其40%和50%的配额外关税,粮食内外价差在未来5-10年将超过其65%的配额外关税水平。由于以配额外税率的进口完全取决于市场,随着进口量的增长,进口税后价作为国内价格上涨上限的作用愈益强化,进口价格的“天花板”效应日趋增强,这将使得未来国内粮食等价格难以随成本上升而有合理的上涨。

三是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性向国内的传导加剧,确保国内供需紧平衡和市场稳定的难度增加。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供需缺口日益扩大随着大宗农产品进口范围和进口量不断扩大,国际市场波动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对国内生产和市场的影响进一步加剧。由于缺少有效的关税等调控手段有效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影响、确保国内市场和产业稳定的难度加大

四、我国农产品总量供给安全的国外战略对策

   (一)促进大宗农产品进口市场多元化,务实推进农业走出去,逐步提升对大宗农产品贸易的掌控能力

更加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加强对农产品贸易的战略规划,努力构建持续、稳定、高效的资源性农产品进口供应链。要积极推进战略性农业国际合作,确定战略合作目标、合作重点国家、合作内容、合作策略、合作步骤和措施等,不断改善我国贸易环境,拓展贸易渠道,提升贸易水平,推进进口市场多元化。在坚持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的原则下,借鉴国外经验,抓住重点环节,突出重点领域,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务实稳步推动农业“走出去”。要强化政府对农产品海外营销促销的支持力度,积极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业资源配置优化。

(二)、通过股权收购、长期土地租赁等方式,在海外建立我国农产品战略基地——海外粮仓,以保证我国的粮食海外供给安全。

(三)、利用我国丰富的外汇储备,参股全球大型农产品贸易公司,尤其是我国自给率较低的农产品贸易企业,以保证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稳定性。

(四)、对我国农产品进口实施分类管理策略,粮食等口粮类的农产品和油、肉、乳制品等副食类采用不同的策略。

(五)、对于海外的农产品基地依据所在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区别管理,积极创造以物易物的贸易合作方式。如,已经成功实践的与泰国的“高铁换大米”,进一步夯实农产品贸易的稳定基础。

(六)、设立非洲土地开发及农产品生产海外研究项目,研究制定针对非洲的农产品海外基地建设战略安排。非洲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大量尚未开垦的土地肥沃,如若开发,产量会非常可观。但是与在巴西、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做粮食开发和粮食进口不同,非洲最大的实际情况是有大量人口尚徘徊在饥饿线上,如果将大量的粮食运送回国,在国际道义上恐怕很难通过,所以需要通过各类巧妙的策略设计和模式创新,以实现我国农产品海外供给和非洲国家自身粮食供给的双赢。例如,以非洲的土地和国内的资金进行合作,在非洲投资建设主粮基地和肉类等非粮生产基地,主粮供给非洲,肉类等非粮副食供给国内,中非双方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