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战略特报之三 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有很大潜力 同时也存在很大风险

联办财经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描述
描述
专家团
学术委员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   峰
王   沅 
王东明
任克雷
邓   运
衣锡群 
赵喜子
杨凯生
陈小津
陈洪生
李新创
李君如
张克华
张燕生
张宇燕
谢渡扬
苏   宁
顾问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晓力
于洪君
王秦丰
叶克冬
刘晓北
乔宗淮
张国宝
张红宇
宋晓梧
李毅中
李   勇
许宪春
张  茅
张思平
陈小工
陈清泰
陈喜庆
周坚卫
秦朝英
徐冠华
胡存智
徐庆华
周禹鹏
周和平
黄奇帆
曹保榆
梁维娜
葛东升
廖晓淇
浏览:4695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9-29 分类:研究成果财经报告文章

纵观50年来世界农产品供需和市场变化的历史,国际农产品市场呈现七大显著特征。我国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既要做到充分有效,也要调动资源,防范风险。

国际农产品供需总体基本平衡,但区域性短缺和粮食不安全问题突出,粮食危机的风险始终存在

1961-2012年,全球谷物、油料和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上升趋势,高于同期人口增长速度,人均占有量稳步提高。但地区间不平衡、差异明显。发达国家粮食生产过剩,发展中国家供应不足,全球8.42亿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年度间粮食供需平衡不稳定,期间还发生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2次世界性粮食危机粮食危机的威胁始终没有根除。现实表明:既存的世界粮食和农产品分配与贸易体系,不能解决地区不平衡问题,不能解决世界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问题。

相对有购买力的有效需求而言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曾在相当时期内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

尽管世界上存在大量贫困和营养不良人口,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购买能力,其对农产品的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国际农产品市场在相当时期内总体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剩余农产品处理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过低一直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据联合国贸发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全球八亿人的饥饿状态与过剩农产品并存,长期以来全球主要农产品实际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直到近几年因生物质能源发展开始波动走高。10年,全球谷物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库存水平始终保持在粮食安全警戒线以上。

国际市场上主要农产品贸易在生产总量中占比有限,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来保障

全球谷物贸易占产量的比重比较低,2001-2012年基本上保持在12%-13.5%左右的水平。相对而言,大豆、棉花和食糖等非粮食作物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2013/14全球大豆、棉花和食糖的贸易量占产量的比重分别为38%、33%和34%。这说明世界范围看,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主要依靠各国国内生产,贸易仅对全球粮食供给总量的不足15%起作用

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集中度高,大宗农产品贸易主要被少数跨国公司掌控,具有准垄断性

2011年全球80.9%的大米出口来自泰国、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和美国,58.7%的小麦出口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65%的玉米和85.8%的大豆出口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棉花、食糖、羊毛的出口市场集中度也比较高,70%-80%的出口集中在前五大出口这使得主要出口国对国际市场拥有很强的掌控能力全球大宗农产品贸易具有准垄断特性80%粮食贸易和其他大宗农产品贸易被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跨国粮商所垄断

受气候变化、生物质能源以及农产品资本化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呈现不确定性风险性加剧的态势

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1-2010年各国报告的自然灾害数量比前10年增加了26%,其中极端天气增加228%、洪涝灾害增加71%,这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生物质能源发展大幅增加了对农产品非传统需求,增强了农产品市场能源市场的互动资本大量进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加剧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2008下半年至2012年6月国际粮价已出现3次大起大落。波动幅度之大、周期之短,历史罕见。

用于生物质能源的农产品消费有较大弹性,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仍有增长潜力

目前全球大约12%的玉米、12%的植物油和17%的甘蔗被用于生产液态生物燃料生产的生物能源仅占全球交通燃油的2.7%。目前,生物能源对保障能源安全作用有限,主要国家发展生物能源的目的更主要在于消耗过剩产能、拉高农产品价格,这部分农产品消费具有很大的弹性,在适当的市场条件下可调整出来用于传统消费。目前,许多国家还在实施限产和休耕政策,若农产品有效需求增加而导致价格上升,这些国家的生产潜力可得以释放。就世界农业发展可用的后备耕地和水资源而言,全球有40亿公顷的可开垦耕地,是全球现有16亿公顷耕地面积的2.5倍。即使考虑环境保护、社会经济等制约因素,全球仍有相当数量的宜开垦土地,仅巴西和阿根廷就有3亿多公顷耕地潜力

七、未来全球粮食需求增长速度将加快,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风险加大

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2010年的69亿增至91亿,增长34%,届时全球70%的人口将住在城市。联合国粮农组织《2050年如何养活世界》报告分析,城镇化势必带来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谷物直接消费下降,而果蔬、肉类、乳制品和鱼类消费将增加,最终导致粮食需求的增长。报告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均能量消耗将达到3050卡路里,比2003-2005年能量消耗水平增长10%。届时要实现世界粮食安全,未来几十年世界粮食总产量必须增长70%,其中发展中国家粮食产量则必须增长100%。据专家预测,粮食需求的增加主要源于消除贫困。饥饿人口总量减少当然会增加对粮食有效需求,同时城镇化主要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这部分对粮食需求的增长主要也是来源于发展中国家,而生产潜力主要来源于美、加、德、法等发达国家和巴西、阿根廷、泰国等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需求可能会大幅增加,谷物进口量预计由2008-09年的1.35亿吨增至2050年的3亿吨。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总的来说,国际市场供给增长有很大潜力,对需求的增长能够做出有效反应,但是需要有个过程。2001年到2012年,世界大豆贸易量由5354万吨增长到9970万,增长了4600万吨,其中中国大豆进口量增长了约4400万吨,同期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进口量仅增长200万吨。世界大豆贸易量的增长主要是对中国进口需求增长做出的反应。但是国际市场也存在很大风险。有短期、局部短缺和发生粮食危机的风险,有价格波动加剧的风险,有跨国公司垄断的风险,还有主要出口国掌控能力增强带来的风险。国际农产品市场供需特点决定了我国对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必须有长远战略安排,必须要充分利用,确保供给,同时调动多种资源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防范风险。

 


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战略特报之三 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有很大潜力 同时也存在很大风险

浏览:4697 作者: 时间:2020-09-29 分类:研究成果财经报告文章
纵观50年来世界农产品供需和市场变化的历史,国际农产品市场呈现七大显著特征。我国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既要做到充分有效,也要调动资源,防范风险。

纵观50年来世界农产品供需和市场变化的历史,国际农产品市场呈现七大显著特征。我国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既要做到充分有效,也要调动资源,防范风险。

国际农产品供需总体基本平衡,但区域性短缺和粮食不安全问题突出,粮食危机的风险始终存在

1961-2012年,全球谷物、油料和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上升趋势,高于同期人口增长速度,人均占有量稳步提高。但地区间不平衡、差异明显。发达国家粮食生产过剩,发展中国家供应不足,全球8.42亿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年度间粮食供需平衡不稳定,期间还发生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2次世界性粮食危机粮食危机的威胁始终没有根除。现实表明:既存的世界粮食和农产品分配与贸易体系,不能解决地区不平衡问题,不能解决世界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问题。

相对有购买力的有效需求而言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曾在相当时期内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

尽管世界上存在大量贫困和营养不良人口,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购买能力,其对农产品的需求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国际农产品市场在相当时期内总体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剩余农产品处理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过低一直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据联合国贸发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全球八亿人的饥饿状态与过剩农产品并存,长期以来全球主要农产品实际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直到近几年因生物质能源发展开始波动走高。10年,全球谷物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库存水平始终保持在粮食安全警戒线以上。

国际市场上主要农产品贸易在生产总量中占比有限,农产品基本供给能力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来保障

全球谷物贸易占产量的比重比较低,2001-2012年基本上保持在12%-13.5%左右的水平。相对而言,大豆、棉花和食糖等非粮食作物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较高,2013/14全球大豆、棉花和食糖的贸易量占产量的比重分别为38%、33%和34%。这说明世界范围看,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主要依靠各国国内生产,贸易仅对全球粮食供给总量的不足15%起作用

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集中度高,大宗农产品贸易主要被少数跨国公司掌控,具有准垄断性

2011年全球80.9%的大米出口来自泰国、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和美国,58.7%的小麦出口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65%的玉米和85.8%的大豆出口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棉花、食糖、羊毛的出口市场集中度也比较高,70%-80%的出口集中在前五大出口这使得主要出口国对国际市场拥有很强的掌控能力全球大宗农产品贸易具有准垄断特性80%粮食贸易和其他大宗农产品贸易被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跨国粮商所垄断

受气候变化、生物质能源以及农产品资本化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呈现不确定性风险性加剧的态势

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1-2010年各国报告的自然灾害数量比前10年增加了26%,其中极端天气增加228%、洪涝灾害增加71%,这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生物质能源发展大幅增加了对农产品非传统需求,增强了农产品市场能源市场的互动资本大量进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加剧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2008下半年至2012年6月国际粮价已出现3次大起大落。波动幅度之大、周期之短,历史罕见。

用于生物质能源的农产品消费有较大弹性,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仍有增长潜力

目前全球大约12%的玉米、12%的植物油和17%的甘蔗被用于生产液态生物燃料生产的生物能源仅占全球交通燃油的2.7%。目前,生物能源对保障能源安全作用有限,主要国家发展生物能源的目的更主要在于消耗过剩产能、拉高农产品价格,这部分农产品消费具有很大的弹性,在适当的市场条件下可调整出来用于传统消费。目前,许多国家还在实施限产和休耕政策,若农产品有效需求增加而导致价格上升,这些国家的生产潜力可得以释放。就世界农业发展可用的后备耕地和水资源而言,全球有40亿公顷的可开垦耕地,是全球现有16亿公顷耕地面积的2.5倍。即使考虑环境保护、社会经济等制约因素,全球仍有相当数量的宜开垦土地,仅巴西和阿根廷就有3亿多公顷耕地潜力

七、未来全球粮食需求增长速度将加快,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风险加大

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2010年的69亿增至91亿,增长34%,届时全球70%的人口将住在城市。联合国粮农组织《2050年如何养活世界》报告分析,城镇化势必带来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谷物直接消费下降,而果蔬、肉类、乳制品和鱼类消费将增加,最终导致粮食需求的增长。报告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均能量消耗将达到3050卡路里,比2003-2005年能量消耗水平增长10%。届时要实现世界粮食安全,未来几十年世界粮食总产量必须增长70%,其中发展中国家粮食产量则必须增长100%。据专家预测,粮食需求的增加主要源于消除贫困。饥饿人口总量减少当然会增加对粮食有效需求,同时城镇化主要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这部分对粮食需求的增长主要也是来源于发展中国家,而生产潜力主要来源于美、加、德、法等发达国家和巴西、阿根廷、泰国等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需求可能会大幅增加,谷物进口量预计由2008-09年的1.35亿吨增至2050年的3亿吨。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总的来说,国际市场供给增长有很大潜力,对需求的增长能够做出有效反应,但是需要有个过程。2001年到2012年,世界大豆贸易量由5354万吨增长到9970万,增长了4600万吨,其中中国大豆进口量增长了约4400万吨,同期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进口量仅增长200万吨。世界大豆贸易量的增长主要是对中国进口需求增长做出的反应。但是国际市场也存在很大风险。有短期、局部短缺和发生粮食危机的风险,有价格波动加剧的风险,有跨国公司垄断的风险,还有主要出口国掌控能力增强带来的风险。国际农产品市场供需特点决定了我国对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必须有长远战略安排,必须要充分利用,确保供给,同时调动多种资源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防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