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5:河北省金沙河面业集团粮食种植合作社调研报告

联办财经研究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描述
描述
专家团
学术委员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万   峰
王   沅 
王东明
任克雷
邓   运
衣锡群 
赵喜子
杨凯生
陈小津
陈洪生
李新创
李君如
张克华
张燕生
张宇燕
谢渡扬
苏   宁
顾问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晓力
于洪君
王秦丰
叶克冬
刘晓北
乔宗淮
张国宝
张红宇
宋晓梧
李毅中
李   勇
许宪春
张  茅
张思平
陈小工
陈清泰
陈喜庆
周坚卫
秦朝英
徐冠华
胡存智
徐庆华
周禹鹏
周和平
黄奇帆
曹保榆
梁维娜
葛东升
廖晓淇
浏览:4840 作者: 来源: 时间:2017-06-02 分类:研究成果调研报告文章

      调研时间:20173

调研对象:金沙河农业种植合作社

调研目的:以金沙河粮食种植合作社为案例,探究适宜我国当前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粮食种植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粮食种植合作社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从而推动农村合作社生产经营主体的规范升级发展,扩大粮食种植土地流转面积和流转比例。

 

去年,我院通过对河北省南和县、山东省郓城县、黑龙江省克山县三地不同规模经营者主体的粮食生产成本、收益的调研(详见我院2017年调研报告《河北省金沙河面业集团土地流转调研报告》、《山东省张营供销社土地托管调研报告》、《黑龙江省仁发合作社土地流转调研报告》及研究报告《耕地流转成本对粮食价格和规模经营的影响项目结题报告》),得出当前我国农业粮食生产种植已经从之前的“小而精” 转变为“小而粗、大而精”,在对农村土地现有的三种经营主体——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普通农户的比较中,合作社无论是在粮食种植的科学性、规范化还是在生产资料的资本投入或是新技术推广上都显示出明显的比较优势,最终体现在亩产收益上,合作社也远高于其他两种经营主体。这意味着与其他两种经营模式相比,合作社模式下,单位土地种植的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是显著增加的。未来我国粮食生产(主要是小麦、玉米主产区的生产)的主推方向应该是规模化、机械化、精细化、产业化的农业合作社模式,而农业合作社模式中以金沙河为代表的这种三产融合、股权联盟形式的合作社应该更具有推广示范优势和借鉴意义。

基于上述调研结论,阳春三月在我国小麦主产区冬小麦返青之际,我院对河北省金沙河面业集团粮食种植合作社再次进行了走访调研,进一步深入了解金沙河农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生产经营、投入产出、职业农民收入等具体情况。

一、金沙河合作社情况简介

 金沙河面业集团现有两个农业种植合作社,分别是南和县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邢台经济开发区林义农资专业合作社,均是由金沙河面业集团投资成立的粮食种植合作社,也是金沙河企业三产融合的试点项目(文中对上述两个合作社统一简称为金沙河合作社)。当前金沙河这两个农业种植合作社共有流转土地8157亩,以固定租金的方式流转土地6806亩,其中3800亩来自于原国有农场耕地(上述考察地块),2000亩是2016年秋收后从其他流转户毁约,跑路后接手过来的,还有其他地块,合计6806亩;还有以股权联盟方式流转土地1351亩。现有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的职业农民24人,人均耕地340亩。流转地块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两种粮食作物,其中种植的冬小麦部分作为繁育麦种由合作社统一销售,部分作为优质小麦由金沙河面业进行统购,玉米则直接售于周边的玉米加工企业。

目前,在金沙河合作社运行模式中涉及多种农户类型,他们各自的职能不同,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让渡土地使用权将土地流转给金沙河合作社,收取固定土地租金的农户,我们称之为土地出租农户;第二类,让渡土地使用权,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土地流转给金沙河合作社,参与合作社收益分成的农户,我们称之为土地股权农户;第三类,与金沙河签订承包种植合同,以自身及家庭成员的劳动、技术、管理等人力资本投入合作社的农民,我们称之为合作社职业农民。

二、金沙河合作社运作模式

(一)当前的运作机制

目前,从形式上看金沙河合作社是采用公司+合作社+土地出租农户+职业农民的模式,这里公司指的是金沙河面业集团;合作社是金沙河农业种植合作社;农户包含两类:一类是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土地出租农户,一类是与合作社签订承包种植合同,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的职业农民。如下图:

                        

                             

                  

 

合作社的整个生产经营流程涉及四方主体,具体的各方的职能分工如下:

1)金沙河企业。由金沙河企业负责土地租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药、化肥、种子、机耕等生产资料等的资本投入,以及小麦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运输、收购;2)金沙河合作社。合作社负责粮食的种植管理、农机服务、标准制度、技术指导、统一购销等日常的经营管理;3)合作社职业农民。参与合作社的农民以承包形式与合作社签订包地管理合同,按照合作社的要求进行种植管理;4)土地租金农户。将原来自家单家独户各自耕种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农户,每季耕种前收取由合作社支付的土地租金。四方各司其职、有机配合,从而完成整个粮食生产从种到收,再到售,最后到分配的多个环节。

从利益分成来看,合作社的成本收益核算目前是由金沙河企业财务统一代理核算管理。合作社的种植收入在扣除了各项种植生产成本,支付了土地流转租金后,合作社以资本性投入与职业农民以人力资本投入进行利润的“五五分成”。根据我们的调研,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并未享受到政府的农业相关补贴,相关的种粮补贴主要是补给了土地承包农户。

                                50%种植收益      合作社

spacer种植收入 - 种植成本  - 土地租金 =

50%种植收益      合作社职业农民

土地出租农户   

在金沙河模式中,合作社是一个职能平台,其他三方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完成粮食种植规模化生产的一系列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土地出租农户、职业农民三方均有资源投入:公司投入的是资金形态的资本;职业农民投入的是包括劳动、管理、技术等在内的人力形态的资本;土地出租农户提供了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合作社将这三类资源有机整合,以高于其他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效率将粮食生产出来,从而提升土地的价值,与职业农民一起共享增值收益,并由此形成如下的关系:金沙河企业与合作社之间是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合作社与土地出租农户之间是承租人和出租人的关系,合作社与职业农民之间是聘任+合伙人关系。需要强调的是,合作社与职业农民的合伙人关系仅仅体现在分成模式上,职业农民一定意义是持有合作社分红股的聘任制员工。因此,金沙河合作社真正践行的是一种新型合作社模式。

(二)推进中的运作方式——股权联盟

根据去年的调研,土地租金在金沙河合作社小麦生产成本中已经占到了51.2%,是以固定成本的形式体现于小麦的生产过程,并且这种双500的土地租金定价模式(即土地租金价格为500斤小麦、500斤玉米,按照县物价局620日公布的价格为准)约定俗称已久,虽有一定的下行压力,但短期内难以撼动。这种高成本的地租虽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使得普通农户回避了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但同时也设置了农民土地收益的天花板,土地作为生产资料,仅仅以租金的形式参与生产的过程,而无法以资本形态的更多分享到规模种植收益的增值部分,极大的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土地租金,一方面作为土地经营方的固定成本被认为太高,另一方面作为农民的地租收入仅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10%左右,如何解决租金的两难处境?

金沙河目前正在试验和推进新的合作社模式——他们称之为股权联盟,就是合作社不再支付土地租金给土地流转的农户,而是以农户土地入股的方式和金沙河企业一起作为合作社的投资方,加上以人力资本投入形式参与合作社的职业农民,三方共享合作社的利益分成,这意味着农户让渡土地经营权的收益将由一个旱涝保收的固定租金收入转变为一个利益风险共担的股权分红。这样以来,参与合作社的四方主体分别为:公司、合作社、土地股权农户、合作社职业农民,即:

                          

      

 

 

 

具体的利益分成模式如下:


                                   合作社

种植收入 - 种植成本  =  种植收益   合作社职业农民

                                        土地股权农户

在利润分配中,合作社、合作社职业农民、土地股权农户三方的分成比例可协商。

相较于固定地租模式,股权联盟模式中,合作社不再支付固定地租,大幅降低了种植投入,减轻了合作社的融资压力,节省了财务费用。按照当前“双500”的地租价格,每亩地一年的租金价格约为900元,按照当前基准贷款利率4.35%计算,每亩地每年节约的财务成本为39元,合作社8157亩的种植规模,合计每年节约31.8万元,这部分节约的成本是模式改变所带来的增值收益,最终将以利润的形式在三方之间分配。

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农民的风险承担能力弱以及对合作社收益不确定性的担忧,目前金沙河正在推进中的办法是,仍旧以租金的形式保证土地股权农户 “双500”的土地租金不变,在此基础上,对于扣除租金之后的盈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二次分配,如果合作社种植出现亏损则全部由企业承担,土地股权农户则可免于承担亏损损失。通过这种模式最大程度的保障农民土地收益,增强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扩大合作社的土地规模。计划设置三年的过渡期,先取信于民,逐步改变提升农民的观念认识,待农户得到真正的实惠,理解接受之后,再稳步推进到真正的土地股权入股合作社的理想状态。需要解释一下,公司之所以愿意全部承担这种暂时性的亏损,按照金沙河企业负责合作社板块的领导的说法是,公司对农业合作社长期经营收益是非常有信心的,虽然个别年份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亏损,但从长期来看一定是盈利的。

推进中的股权联盟模式一定意义上是地租模式的升级版,待真正的股权联盟实行后,原本高昂的地租将由固定成本转化为资本权益,从而大幅度降低粮食种植的成本投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同时农户以土地股权参与合作社的利润分配能更大程度的分享土地的价值收益。这是对我国当前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形式非常有益的探索,也是在不改变耕地用途和目前所有权关系的前提下,让数亿农民分享土地增值价值的重要路径,应该是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出路所在。

尽管这种风险收益共担的土地资本化运作模式对于小农意识强的、风险承受力弱的农民而言略显超前,但在采访中,所有参与金沙河合作社的职业农民对这种模式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风险顾虑,均表示有信心。金沙河企业负责人认为,从短期看,真正实行股权联盟模式后,土地股权农户的收益会出现波动甚至在个别年份可能会出现低于原来的固定租金收入的情况,但是如果能更长远放到一个更长期的时间段来看,土地入股的总体收益一定是会高于土地出租的收益的。

(三)“农村党支部参与、领办专业合作社”模式下的合作社

在我们走访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金沙河合作社所在的南和县正在积极推动全县的农业合作社发展,县委出台了《农村党支部参与、领办专业合作社党建模式的指导意见》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计划在全县推行“农村党支部参与、领办专业合作社”党建模式,强调将按照“领导不主导、支持不把持、帮办不包办”的原则,将党支部建在生产力发展链条上,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出要“积极推广金沙河面业的经验,让支部结合好县内外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针对粮食种植土地流转率低的情况,专门设计了围绕金沙河企业做大做强、三产融合模式为基础的粮食种植合作社党建工作实施办法。将充分发挥和利用基层党支部在农村群众中的威望、信誉,做好做通各乡镇村农户的思想工作,打消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各种担忧,通过党组织的力量将分散的单家独户的零散土地聚集起来化零为整,从而降低由企业出面单独与数以千计的农户进行前期土地成方连片整合的交易成本,加速耕地资源的整合效率,在全县范围内扩大以金沙河合作社为龙头的粮食种植合作社规模。除了降低土地整合的成本外,基层党组织参与、领办合作社的另一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在农村地区根深蒂固的“乡绅文化”死灰复燃。

加入基层党支部后的金沙河合作社股权联盟模式如下图1

 

 

 


办法自2月份出台实施以来,在各村镇党支部的积极推动下,南和县的土地流转整合大大加速,仅2个多月时间,已经有1万亩新增的土地流转基本完成签约,麦收后即可接管。另有3个万亩规模的平整地块正处于积极的协调过程中,预计秋收后能基本完成。

三、金沙河合作社模式的特点

以上三种类型的合作社,前两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土地收益分配方式存在差异,第三种模式和前两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加入了党支部这一新型主体。尽管三种模式之间略有差异,但从三种模式的共性来看,金沙河合作社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突出优势,是传统的合作社模式所不具备的。

(一)以公司为主导的合作社

金沙河模式中,虽然涉及多个参与主体,但是在金沙河合作社的整个运营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公司,这是这个合作社模式区别于其他合作社最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合作社是由集团公司设立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管理,合作社的主要管理人员的也是由集团公司选拔和任命。其次,合作社生产种植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投入、各项种植成本投入等来自于公司,合作社规模扩张、土地流转所需要的各种前期协调准备工作均由集团公司出面。再次,合作社的远期发展规划及重大投资配套项目均由集团公司设计完成。

在金沙河模式中,金沙河企业和金沙河合作社之间本质上是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公司与合作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跟通常意义上讲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中公司与合作社的关系相比要紧密牢固的多。因为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中,公司和合作社之间仅仅是简单的合同购销关系,相对松散,没有牢固安全的纽带,缺乏稳定性。而恰恰是金沙河公司和合作社之间这样的一种特殊的模式安排,才使得金沙河合作社具备了其他合作社所不可能具备的天然优势,也是其值得大力推广的核心所在。

1、以公司为主导,能够提供持续的、大量的资金投入

合作社的经营不是简单的将土地流转集合做1+1的加法,土地要想实现提效增值,就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资金、技术、管理的投入,一般的农业合作社受制于没有固定资产、无担保方、收益不稳定等因素,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但金沙河合作社的融资需求都由金沙河企业提供,而金沙河面业作为国内大型的面粉生产加工企业,拥有良好的信誉、现金流、大量的固定资产和自有资金,在银行贷款等融资层面相较于一般的合作社而言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便利,因此合作社的发展完全不受资金掣肘。由于以企业为依托,就能够利用金沙河企业强大的融资能力和议价能力,从而合作社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持续的、大量的资金投入就有了源泉和保障。正是合作社背后有了企业这颗大树作为支撑,从而很好规避了一般合作社资金不足、资金成本高等制约合作社发展的最大缺陷。

2、以公司为主导,抗风险能力强

通常情况下,合作社经营积累不多,所以如果当年出现亏损,合作社经营就会出现困难,一旦出现连续亏损就可能很难维系下去。因此,某种意义上合作社本身是一个抗风能力很低的经营主体。金沙河合作社的投资方——金沙河企业作为我国第六大面粉加工企业,年产值60多亿元,相较于普通的种植经营主体,资金实力雄厚、抵御风险的能力强,能够对农田持续的进行资本投入,也能够承受合作社经营的亏损。同时,其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有扎根长期经营的意愿,能够以经营企业的理念从更长远的视角看待合作社的盈亏问题,不图一时之利,正如金沙河企业董事长所言“虽然个别年份会出现亏损,但是从长期来看、综合来看,一定是盈利的”。正是金沙河企业的“资金实力”加“经营理念”为合作社的发展做背书,大大提升了合作社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得金沙河合作社能够摆脱一般合作社“经不起亏、一亏就散”的惯性发展模式,从而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我们的采访调研中,了解到2016年邢台地区遭遇了水灾,致使合作社部分被淹地块的玉米产量减产,加上2016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导致市场价格大幅下滑,金沙河合作社共有4个职业农民管理的地块玉米种植出现亏损,按照五五分成原则,亏损需要合作社和职业农民共同承担,但是金沙河企业为了保障职业农民的利益,按照金沙河企业员工平均每月5千元的工资水平,给予亏损的4位职业农民每人发放6个月的工资合计3万块钱,以弥补职业农民的损失,维持其正常的家庭生活,这是合作社背后有企业做后盾做支撑的一个例证和优势。

3以公司为主导,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目前,金沙河合作社的财务核算、人力资源管理等非农职能部门,都是由金沙河企业统一负责管理,这样可以直接依靠金沙河企业完善的财务体制和管理经验,在资源集约化共享、成本支出节约的同时,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规范程度也得以升级,直接对标企业。

其次,企业的其他诸如风险控制、市场营销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专业化的预测判断,有效的解决了小合作社与大市场对接不力的问题,很好的弥补了多数合作社,由于社小而无力承担的政策动向、市场风险相关的专业化的研究部门设置。

(二)三产融合下的合作社

在金沙河内部,已经形成从小麦种植到挂面出厂的一站式全产业链生产模式,以小麦的田间种植为起点,到收割、收购、运输、存储,再到工厂车间的面粉加工,直到挂面成品的出厂,均在金沙河体系内部完成。金沙河模式实际上,就是小麦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条完整的无缝衔接的生产链条,整个生产从田间地头延展到了工厂车间涵盖了所有的生产环节,从第一产业一直延伸至第三产业,通过三个产业的融会贯通,最终实现小麦全周期生产。特别需要提及的是,金沙河企业与金沙河合作社之间的特殊权益关系,是能够将小麦种植环节纳入到产业链条中,在集团内部实现一、二产业有机融合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公司与合作社之间的“母子关系”,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都只能是“外部结合”,而非内部融合。而正是这样的一种融合关系,要求合作社必须对标现代企业运作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工业范式的生产,才能适应和匹配其他生产环节,从而真正成为三产融合中的符合工业化流程的关键一环,实现三个产业的完美融合。

金沙河作为我国最大的挂面生产企业,日处理小麦6600吨,日生产挂面2200吨,对小麦的需求量大,生产小麦作为其面粉加工的上游,由金沙河企业作为合作社的投资方开展小麦规模化种植,实际是其产业链向上游的延伸,合作社某种意义上是作为金沙河的原料生产车间而存在的,这种模式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按照当前金沙河的全年面粉加工能力,假设亩均小麦产量约在1000斤左右,其对应的小麦种植供给面积约在400-500万亩,合作社目前8157亩的种植面积,对于其自身的消化力而言是九牛一毛,合作社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没有后顾之忧。

其次,合作社为金沙河企业的小麦直供点,企业可以实现对种植的品种、标准、质量的直接管控,相较于外购的小麦,合作社可以完全按照企业自身的要求进行订单化、标准化作业,实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监督。由于合作社种植的小麦品质好,部分作为麦种以每斤收购价高出市场价格一毛钱的价格进行销售,部分作为一等小麦销售给金沙河企业,从而保证了合作社的收益。

第三,由于小麦种植和面粉加工的一二产业在金沙河企业内部的成功对接,使得合作社在实现小麦的托底收购的同时,企业能够通过上下游产业的一体化,从而降低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对面粉加工的影响。一般规模的合作社很难抵抗市场价格风险,而金沙河上下游一体化,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平衡,从而保障合作社的收益,这正是产业融合模式下合作社的关键优势所在。(关于企业主导合作社的优势详细情况参看我院调研报告《企业主导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十项优势》)

四、合作社投入产出及利润分配情况

2009年以来,金沙河合作社一直是采用公司+合作社+土地出租农户+合作社职业农民的运作模式也即上文中提到的第一种模式,2016年开始试行的股权联盟方式由于在秋季遭遇水灾,并未针对土地股权农户进行分红,仍旧沿用了老的地租模式。因此,以下所有数据均源自于固定土地租金模式下的统计方式。

(一)总体情况

总体来看,自2009年秋季至2016年秋季共15季的生产种植中,合作社的规模从最初的1082亩增长至2016年的6158亩(2016年秋收后接手的2000亩,将进入2017年的统计年度),扩大了6倍。同时,合作社的支出也从最初的50万元到2016年的1031万元,增长了20倍,收入从92.8万升至1288.6万元,增长了约14倍,相应的利润则从42.5万元增长至257.1万元,增长了近6倍。

7年半以来,合作社累计总支出4059万元,收入5857.1万元,实现总利润1798.1万元,按照五五分成的收益分配原则,合作社应分得899.1万元,职业农民也享有同等的收入(除4位遭灾农户享受了公司发放的工资以外)。

                  2:合作社投入产出情况

 

分年来看,自20092016年,合作社每年的粮食生产均实现盈利。但具体到单个的职业农民,曾在两个年份出现亏损,分别为:2012年麦季其中一位种植户因种植管理不善造成亏损2.5万元、2016年麦季一位种植户亏损1482元,2016年秋季因遭遇洪灾导致3位种植户合计亏损 8844元。

(二)亩均情况

从亩均情况来看,从2010年到2014年,亩均收入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2014年后逐步下降。亩均最高收入出现在2014年,为2676元,当年的亩均利润也达到最高的1014元,是7年里唯一单亩利润超过千元的年份。从图表中不难看出,亩均收入和趋势和亩均利润的趋势非常一致。

从亩均支出来看,从2010年到2015年,亩均支出从1652元,升至1701元,一直处于上升通道,2016年略有下降。

亩均利润的波动较大,从2010年开始逐步上升,2014年以后下滑态势显著从1014元连续两年下跌,至417元。 作为拐点的2014年相较于最低的2016年跌幅近600元。2016年也是7年来,首次利润跌破500元关口的年份。

                  3:亩均收入情况(元)


 

(三)夏秋两季情况

由于同一年份中,夏秋两季种植面积变化不大,因此我们就同一年份夏秋两季投入产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从收入上看,2014年之前,玉米种植的收入均高于小麦种植的收入,2014年,两季亩均收入持平,2015年之后,秋季收入开始下滑,显著低于夏季,并且差距拉大。

4:夏、秋两季亩均收入(元)

              

 

 

 

 

从支出上看,2010-2015年,夏秋两季的亩均支出基本相当,均呈现上升态势。2016年,秋季玉米亩均支出情况首次出现下降,而小麦的种植投入仍处于持续上升状态。

5:夏、秋两季亩均支出(元) 

 

 

 

 

    从利润上看,2010-2012三年种,秋季的利润显著高于夏季。2013年开始,夏麦的利润开始超过秋玉米,20152016两年差距进一步扩大。20152016两年,夏季小麦的利润均远高于秋季玉米的收益。玉米的亩均收益从2015年开始逐步下降,相较于2014496元的每亩利润,2016年仅有149元,降幅高达70%。这主要是受制于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玉米价格下降,政府的补贴政策仅限于玉米的主产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整个华北地区并不在补贴区域范围内。

6:夏、秋两季亩均利润(元)


 

 

五、合作社职业农民基本情况

金沙河合作社现有职业农民24名,多数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合作社。由于合作社种植生产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农田种植所需的劳动力的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大量需要的是机械化操作的劳动力投入,单纯的人工作业已经很少,所以通常情况下,合作社职业农民可以独立经营管理几百亩的耕地规模,仅在浇地或收割忙不过来时,临时性的雇佣少量短工,从事一些辅助性的田间劳动。

(一)家庭参与劳作情况

从家庭中全职参与种植管理的人数来看,2人的17户,3人的5户,1人的2户,户均参与合作社管理劳作的2.1人。

(二)管理土地面积

单个职业农民的耕种面积从最少的163亩,到最多的650亩不等(见下图),其中种植面积在200-300之间的有8名,在300-400之间的有9名,400-500亩的有3名,500亩以上的有3名。但这并非农户的最大或者最佳种植能力,在采访中均表示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的强烈意愿,认为扩大至800-1000亩均能承担。                  

:                      7:合作社职业农民年龄、耕种面积


 

(三)年龄

24个参与合作社的职业农民中,平均年龄37岁,最小的24岁,年龄最大的53岁。其中30岁以下(含30岁)的有7名,30-40岁之间的7名,40-50岁(含50岁)之间的7名,超过50岁的3名。

(四)收入

2009年以来,随着合作社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张,不断有新的职业农民充实到合作社当中,原有的职业农民的种植规模也处于动态调整的过程。

1、合作社职业农民收入

合作社现有24名职业农民,其中3名是201612月刚刚入社,暂时还未开始参与合作社的收益分成。还有4位是2015年底加入,仅有一年分成,2016年秋季遭遇洪灾亏损,金沙河企业给予其员工待遇3万元的,将以上7名职业农民的数据剔除。

从总收入来看,共有4位农民的收入超过了百万,这其中包括最早2009年就开始加入合作社的3个职业农民和一位种植时间为6年的农民,其总收入分别为108.3万、107.7万、105.9万和105.8万元。

从年均收入来看,17名职业农民中,年均收入最高的达到17.6万元,收入最低的为2.46万元,收入的均值为9.26万元。年收入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每位职业农民种植面积大小不等造成的。

从亩均收入来看,17位职业农民的亩均种植收入差异较大,最高的是种植时间6年的平均每年每亩均收入437元,最低的是种植时间为1年的职业农民,亩均收入为170元每年每亩。简单的测算,职业农民的亩均收入与其种植经验的积累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1:金沙河合作社职业农户的收入情况表

序号

种植

时间

年均种植

总收入(元)

年均收入(元)

亩均收入(元)

面积(亩)

1

7.5

388.5

1083403

144453.7

371.8

2

7.5

402.5

1059020

141202.7

350.8

3

7.5

373.8

1077451

143660.1

384.3

4

7.5

239.0

621971

82929.5

347.0

5

6

402.9

1058229

176371.5

437.8

6

6

272.8

664333

110722.2

405.9

7

6

292.2

663601

110600.2

378.5

8

6

186.5

393327

65554.5

351.5

9

6

286.9

601376

100229.3

349.4

10

5

255.5

343569

68713.8

268.9

11

5

246.0

329901

65980.2

268.2

12

3

377.0

305872

101957.3

270.4

13

2

325.0

185970

92985.0

286.1

14

2

258.3

123291

61645.5

238.7

15

1

200.0

41358

41358.0

206.8

16

1

128.4

41354

41354.0

322.1

17

1

144.1

24639

24639.0

171.0

 

2、亩均分红

由于合作社采用五五分成模式,所以每亩地利润的一半即为职业农民的利润分成。我们将2016年金沙河企业给合作社4位职业农民每人发放3万元工资的异常数据剔除,计算出自2010年至2016年,每年合作社的职业农民能够从每亩耕地上得到的平均分成,如图8,可以看到亩分红最高的为2014507元,最低的则为2016年的208元,7年均值为335元。

如果我们按照亩均分红335元的均值,以及当前合作社人均340亩的规模进行简单测算,则可得出单个职业农民的年收入约为11.4万元。如果按照合作社职业农民的人均800-1000亩的种植意愿测算,则职业农民的年收入在26.833.5万元之间。考虑到,未来,玉米价格市场化调整的影响,按照2016年最低的亩均分红208元测算,未来职业农民人均种植800-1000亩,则收入应该在16.6-20.8万之间。以上不同口径的三个收入测算数据都远超过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水平。即使我们考虑到职业农民多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合作社的种植管理,这样的户均收入也远高于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 

8:亩均分红情况(元)

 

 

(五)学历

从学历上看,除2名具有高中学历之外,其他的均为初中毕业,在加入合作社之前均从业农业劳动,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经验。

(六)入社时间

从参与合作社的时间来看,除了8名是由于2016年接手跑路流转地块后新加入进来,其他的16名中,最晚加入的2位也已经入社3年,最早的是2009年就加入的有5名,入社人员非常稳定。

六、合作社农机情况

目前,主要是受制于土地规模较小,农机的养护成本不经济,金沙河合作社的农机尚未实现自有自给,耕种所需的农机作业均来自于外部的社会化服务采购。由于合作社地块面积大,操作效率高,是外部农机服务都非常愿意服务的热门客户,并且农机服务的价格的远低于普通农户,秸秆粉碎、深翻、旋耕、播种、收割5项农机服务,平均每亩地的价格较普通农户低70元。(详见我院调研报告2017年第1期《河北省金沙河面业集团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七、当前规划

1、扩大规模至数万亩以上级别

当前,南和县委县政府对于金沙河合作社的模式非常认可也非常信任,认为目前金沙河合作社规模不大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县里决定以金沙河合作社为抓手,在多个乡镇启动关于开展规模化种植的土地流转摸底调研,并决定委派原县农业局局长协助合作社扩大流转土地规模,农业局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金沙河合作社进行粮食种植生产的业务辅导。目前,原邢台市农技推广站的人也在合作社挂职,对职业农民的粮食种植管理给予专业的技术指导。

在南和县各村镇基层党支部的积极推动下,随着农民对金沙河合作社多年种植实效的见证,以及股权联盟模式的逐步深入推进,预计合作社的流转土地规模会在现有的8157亩的基础上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根据目前已经达成的流转意向,今年麦收后,合作社的规模将在现有8157亩的基础上,新增1万亩。秋收后,有望扩大至3-5万亩,未来规划逐步扩展至整个县域甚至整个邢台地区的粮食耕地。

2、创办新型农民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针对当前粮食大规模生产种植对从业者所需专业技能的高要求与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种植技能和自身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合作社计划创办金沙河新型职业农民学校,根据自身规模发展的需求,培育符合未来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学校将采用课堂理论+田间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考核合格的,给予颁发金沙河合作社职业农民从业资格证书,先在合作社内部推行持证上岗。

计划先培养50-100名,以承接今年即将流转过来的新增的1-3万亩土地。目前,已经通过内部推荐和自愿报名的方式新招收30多名学员,同时从工厂内部员工队伍中,吸纳优秀员工进入合作社职业农民队伍,进行先期的种植培训,培训结束,各项考核达标后,确定一批新职业农民,在老职业农民指导下经营一定规模的合作社耕地,在实践证明新职业农民具备资格条件后,再独立经营适当规模的耕地面积。

3、扩大单户种植规模,树立模范榜样

随着合作社种植规模的扩大,金沙河计划扩大现有的单户种植规模,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职业农民的收入。对于种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亩均产量高的种植能手,根据其自身意愿,适当增加其种植规模至上千亩,对合作社的职业农民,实行优胜劣汰、奖惩结合的激励机制,将合作社的人均种植面积提升至500-1000亩水平。按照合作社今年规划的5万亩的土地流转规模,约需要50-100名职业农民进行管理。根据当前南和县20万亩粮食种植的耕地规模测算,未来全县仅需要200-400名职业农民从事粮食种植。

 


调研报告5:河北省金沙河面业集团粮食种植合作社调研报告

浏览:4842 作者: 时间:2017-06-02 分类:研究成果调研报告文章
去年,我院通过对河北省南和县山东省郓城县黑龙江省克山县三地不同规模经营者主体的粮食生产成本收益的调研详见我院2017年调研报告河北省金沙河面业集团土地流转调研报告山东省张营供销社土地托管调研报告黑龙江省仁发合作社土地流转调研报告及研究报告耕地流转成本对粮食价格和规模经营的影响项目结题报告,得出当前我国农业粮食生产种植已经从之前的小而精转变为小而粗大而精,在对农村土地现有的三种经营主体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普通农户的比较中,合作社无论是在粮食种植的科学性规范化还是在生产资料的资本投入或是新技术推广上都显示出明显的比较优势,最终体现在亩产收益上,合作社也远高于其他两种经营主体

      调研时间:20173

调研对象:金沙河农业种植合作社

调研目的:以金沙河粮食种植合作社为案例,探究适宜我国当前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粮食种植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粮食种植合作社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从而推动农村合作社生产经营主体的规范升级发展,扩大粮食种植土地流转面积和流转比例。

 

去年,我院通过对河北省南和县、山东省郓城县、黑龙江省克山县三地不同规模经营者主体的粮食生产成本、收益的调研(详见我院2017年调研报告《河北省金沙河面业集团土地流转调研报告》、《山东省张营供销社土地托管调研报告》、《黑龙江省仁发合作社土地流转调研报告》及研究报告《耕地流转成本对粮食价格和规模经营的影响项目结题报告》),得出当前我国农业粮食生产种植已经从之前的“小而精” 转变为“小而粗、大而精”,在对农村土地现有的三种经营主体——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普通农户的比较中,合作社无论是在粮食种植的科学性、规范化还是在生产资料的资本投入或是新技术推广上都显示出明显的比较优势,最终体现在亩产收益上,合作社也远高于其他两种经营主体。这意味着与其他两种经营模式相比,合作社模式下,单位土地种植的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是显著增加的。未来我国粮食生产(主要是小麦、玉米主产区的生产)的主推方向应该是规模化、机械化、精细化、产业化的农业合作社模式,而农业合作社模式中以金沙河为代表的这种三产融合、股权联盟形式的合作社应该更具有推广示范优势和借鉴意义。

基于上述调研结论,阳春三月在我国小麦主产区冬小麦返青之际,我院对河北省金沙河面业集团粮食种植合作社再次进行了走访调研,进一步深入了解金沙河农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生产经营、投入产出、职业农民收入等具体情况。

一、金沙河合作社情况简介

 金沙河面业集团现有两个农业种植合作社,分别是南和县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邢台经济开发区林义农资专业合作社,均是由金沙河面业集团投资成立的粮食种植合作社,也是金沙河企业三产融合的试点项目(文中对上述两个合作社统一简称为金沙河合作社)。当前金沙河这两个农业种植合作社共有流转土地8157亩,以固定租金的方式流转土地6806亩,其中3800亩来自于原国有农场耕地(上述考察地块),2000亩是2016年秋收后从其他流转户毁约,跑路后接手过来的,还有其他地块,合计6806亩;还有以股权联盟方式流转土地1351亩。现有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的职业农民24人,人均耕地340亩。流转地块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两种粮食作物,其中种植的冬小麦部分作为繁育麦种由合作社统一销售,部分作为优质小麦由金沙河面业进行统购,玉米则直接售于周边的玉米加工企业。

目前,在金沙河合作社运行模式中涉及多种农户类型,他们各自的职能不同,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让渡土地使用权将土地流转给金沙河合作社,收取固定土地租金的农户,我们称之为土地出租农户;第二类,让渡土地使用权,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将土地流转给金沙河合作社,参与合作社收益分成的农户,我们称之为土地股权农户;第三类,与金沙河签订承包种植合同,以自身及家庭成员的劳动、技术、管理等人力资本投入合作社的农民,我们称之为合作社职业农民。

二、金沙河合作社运作模式

(一)当前的运作机制

目前,从形式上看金沙河合作社是采用公司+合作社+土地出租农户+职业农民的模式,这里公司指的是金沙河面业集团;合作社是金沙河农业种植合作社;农户包含两类:一类是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土地出租农户,一类是与合作社签订承包种植合同,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的职业农民。如下图:

                        

                             

                  

 

合作社的整个生产经营流程涉及四方主体,具体的各方的职能分工如下:

1)金沙河企业。由金沙河企业负责土地租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药、化肥、种子、机耕等生产资料等的资本投入,以及小麦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运输、收购;2)金沙河合作社。合作社负责粮食的种植管理、农机服务、标准制度、技术指导、统一购销等日常的经营管理;3)合作社职业农民。参与合作社的农民以承包形式与合作社签订包地管理合同,按照合作社的要求进行种植管理;4)土地租金农户。将原来自家单家独户各自耕种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农户,每季耕种前收取由合作社支付的土地租金。四方各司其职、有机配合,从而完成整个粮食生产从种到收,再到售,最后到分配的多个环节。

从利益分成来看,合作社的成本收益核算目前是由金沙河企业财务统一代理核算管理。合作社的种植收入在扣除了各项种植生产成本,支付了土地流转租金后,合作社以资本性投入与职业农民以人力资本投入进行利润的“五五分成”。根据我们的调研,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并未享受到政府的农业相关补贴,相关的种粮补贴主要是补给了土地承包农户。

                                50%种植收益      合作社

spacer种植收入 - 种植成本  - 土地租金 =

50%种植收益      合作社职业农民

土地出租农户   

在金沙河模式中,合作社是一个职能平台,其他三方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完成粮食种植规模化生产的一系列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土地出租农户、职业农民三方均有资源投入:公司投入的是资金形态的资本;职业农民投入的是包括劳动、管理、技术等在内的人力形态的资本;土地出租农户提供了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合作社将这三类资源有机整合,以高于其他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效率将粮食生产出来,从而提升土地的价值,与职业农民一起共享增值收益,并由此形成如下的关系:金沙河企业与合作社之间是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合作社与土地出租农户之间是承租人和出租人的关系,合作社与职业农民之间是聘任+合伙人关系。需要强调的是,合作社与职业农民的合伙人关系仅仅体现在分成模式上,职业农民一定意义是持有合作社分红股的聘任制员工。因此,金沙河合作社真正践行的是一种新型合作社模式。

(二)推进中的运作方式——股权联盟

根据去年的调研,土地租金在金沙河合作社小麦生产成本中已经占到了51.2%,是以固定成本的形式体现于小麦的生产过程,并且这种双500的土地租金定价模式(即土地租金价格为500斤小麦、500斤玉米,按照县物价局620日公布的价格为准)约定俗称已久,虽有一定的下行压力,但短期内难以撼动。这种高成本的地租虽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使得普通农户回避了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但同时也设置了农民土地收益的天花板,土地作为生产资料,仅仅以租金的形式参与生产的过程,而无法以资本形态的更多分享到规模种植收益的增值部分,极大的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土地租金,一方面作为土地经营方的固定成本被认为太高,另一方面作为农民的地租收入仅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10%左右,如何解决租金的两难处境?

金沙河目前正在试验和推进新的合作社模式——他们称之为股权联盟,就是合作社不再支付土地租金给土地流转的农户,而是以农户土地入股的方式和金沙河企业一起作为合作社的投资方,加上以人力资本投入形式参与合作社的职业农民,三方共享合作社的利益分成,这意味着农户让渡土地经营权的收益将由一个旱涝保收的固定租金收入转变为一个利益风险共担的股权分红。这样以来,参与合作社的四方主体分别为:公司、合作社、土地股权农户、合作社职业农民,即:

                          

      

 

 

 

具体的利益分成模式如下:


                                   合作社

种植收入 - 种植成本  =  种植收益   合作社职业农民

                                        土地股权农户

在利润分配中,合作社、合作社职业农民、土地股权农户三方的分成比例可协商。

相较于固定地租模式,股权联盟模式中,合作社不再支付固定地租,大幅降低了种植投入,减轻了合作社的融资压力,节省了财务费用。按照当前“双500”的地租价格,每亩地一年的租金价格约为900元,按照当前基准贷款利率4.35%计算,每亩地每年节约的财务成本为39元,合作社8157亩的种植规模,合计每年节约31.8万元,这部分节约的成本是模式改变所带来的增值收益,最终将以利润的形式在三方之间分配。

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农民的风险承担能力弱以及对合作社收益不确定性的担忧,目前金沙河正在推进中的办法是,仍旧以租金的形式保证土地股权农户 “双500”的土地租金不变,在此基础上,对于扣除租金之后的盈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二次分配,如果合作社种植出现亏损则全部由企业承担,土地股权农户则可免于承担亏损损失。通过这种模式最大程度的保障农民土地收益,增强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扩大合作社的土地规模。计划设置三年的过渡期,先取信于民,逐步改变提升农民的观念认识,待农户得到真正的实惠,理解接受之后,再稳步推进到真正的土地股权入股合作社的理想状态。需要解释一下,公司之所以愿意全部承担这种暂时性的亏损,按照金沙河企业负责合作社板块的领导的说法是,公司对农业合作社长期经营收益是非常有信心的,虽然个别年份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亏损,但从长期来看一定是盈利的。

推进中的股权联盟模式一定意义上是地租模式的升级版,待真正的股权联盟实行后,原本高昂的地租将由固定成本转化为资本权益,从而大幅度降低粮食种植的成本投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同时农户以土地股权参与合作社的利润分配能更大程度的分享土地的价值收益。这是对我国当前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形式非常有益的探索,也是在不改变耕地用途和目前所有权关系的前提下,让数亿农民分享土地增值价值的重要路径,应该是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出路所在。

尽管这种风险收益共担的土地资本化运作模式对于小农意识强的、风险承受力弱的农民而言略显超前,但在采访中,所有参与金沙河合作社的职业农民对这种模式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风险顾虑,均表示有信心。金沙河企业负责人认为,从短期看,真正实行股权联盟模式后,土地股权农户的收益会出现波动甚至在个别年份可能会出现低于原来的固定租金收入的情况,但是如果能更长远放到一个更长期的时间段来看,土地入股的总体收益一定是会高于土地出租的收益的。

(三)“农村党支部参与、领办专业合作社”模式下的合作社

在我们走访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金沙河合作社所在的南和县正在积极推动全县的农业合作社发展,县委出台了《农村党支部参与、领办专业合作社党建模式的指导意见》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计划在全县推行“农村党支部参与、领办专业合作社”党建模式,强调将按照“领导不主导、支持不把持、帮办不包办”的原则,将党支部建在生产力发展链条上,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出要“积极推广金沙河面业的经验,让支部结合好县内外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针对粮食种植土地流转率低的情况,专门设计了围绕金沙河企业做大做强、三产融合模式为基础的粮食种植合作社党建工作实施办法。将充分发挥和利用基层党支部在农村群众中的威望、信誉,做好做通各乡镇村农户的思想工作,打消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各种担忧,通过党组织的力量将分散的单家独户的零散土地聚集起来化零为整,从而降低由企业出面单独与数以千计的农户进行前期土地成方连片整合的交易成本,加速耕地资源的整合效率,在全县范围内扩大以金沙河合作社为龙头的粮食种植合作社规模。除了降低土地整合的成本外,基层党组织参与、领办合作社的另一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在农村地区根深蒂固的“乡绅文化”死灰复燃。

加入基层党支部后的金沙河合作社股权联盟模式如下图1

 

 

 


办法自2月份出台实施以来,在各村镇党支部的积极推动下,南和县的土地流转整合大大加速,仅2个多月时间,已经有1万亩新增的土地流转基本完成签约,麦收后即可接管。另有3个万亩规模的平整地块正处于积极的协调过程中,预计秋收后能基本完成。

三、金沙河合作社模式的特点

以上三种类型的合作社,前两种的区别主要在于土地收益分配方式存在差异,第三种模式和前两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加入了党支部这一新型主体。尽管三种模式之间略有差异,但从三种模式的共性来看,金沙河合作社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突出优势,是传统的合作社模式所不具备的。

(一)以公司为主导的合作社

金沙河模式中,虽然涉及多个参与主体,但是在金沙河合作社的整个运营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公司,这是这个合作社模式区别于其他合作社最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首先,合作社是由集团公司设立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管理,合作社的主要管理人员的也是由集团公司选拔和任命。其次,合作社生产种植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投入、各项种植成本投入等来自于公司,合作社规模扩张、土地流转所需要的各种前期协调准备工作均由集团公司出面。再次,合作社的远期发展规划及重大投资配套项目均由集团公司设计完成。

在金沙河模式中,金沙河企业和金沙河合作社之间本质上是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公司与合作社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跟通常意义上讲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中公司与合作社的关系相比要紧密牢固的多。因为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中,公司和合作社之间仅仅是简单的合同购销关系,相对松散,没有牢固安全的纽带,缺乏稳定性。而恰恰是金沙河公司和合作社之间这样的一种特殊的模式安排,才使得金沙河合作社具备了其他合作社所不可能具备的天然优势,也是其值得大力推广的核心所在。

1、以公司为主导,能够提供持续的、大量的资金投入

合作社的经营不是简单的将土地流转集合做1+1的加法,土地要想实现提效增值,就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资金、技术、管理的投入,一般的农业合作社受制于没有固定资产、无担保方、收益不稳定等因素,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但金沙河合作社的融资需求都由金沙河企业提供,而金沙河面业作为国内大型的面粉生产加工企业,拥有良好的信誉、现金流、大量的固定资产和自有资金,在银行贷款等融资层面相较于一般的合作社而言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便利,因此合作社的发展完全不受资金掣肘。由于以企业为依托,就能够利用金沙河企业强大的融资能力和议价能力,从而合作社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持续的、大量的资金投入就有了源泉和保障。正是合作社背后有了企业这颗大树作为支撑,从而很好规避了一般合作社资金不足、资金成本高等制约合作社发展的最大缺陷。

2、以公司为主导,抗风险能力强

通常情况下,合作社经营积累不多,所以如果当年出现亏损,合作社经营就会出现困难,一旦出现连续亏损就可能很难维系下去。因此,某种意义上合作社本身是一个抗风能力很低的经营主体。金沙河合作社的投资方——金沙河企业作为我国第六大面粉加工企业,年产值60多亿元,相较于普通的种植经营主体,资金实力雄厚、抵御风险的能力强,能够对农田持续的进行资本投入,也能够承受合作社经营的亏损。同时,其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有扎根长期经营的意愿,能够以经营企业的理念从更长远的视角看待合作社的盈亏问题,不图一时之利,正如金沙河企业董事长所言“虽然个别年份会出现亏损,但是从长期来看、综合来看,一定是盈利的”。正是金沙河企业的“资金实力”加“经营理念”为合作社的发展做背书,大大提升了合作社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得金沙河合作社能够摆脱一般合作社“经不起亏、一亏就散”的惯性发展模式,从而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我们的采访调研中,了解到2016年邢台地区遭遇了水灾,致使合作社部分被淹地块的玉米产量减产,加上2016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取消导致市场价格大幅下滑,金沙河合作社共有4个职业农民管理的地块玉米种植出现亏损,按照五五分成原则,亏损需要合作社和职业农民共同承担,但是金沙河企业为了保障职业农民的利益,按照金沙河企业员工平均每月5千元的工资水平,给予亏损的4位职业农民每人发放6个月的工资合计3万块钱,以弥补职业农民的损失,维持其正常的家庭生活,这是合作社背后有企业做后盾做支撑的一个例证和优势。

3以公司为主导,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目前,金沙河合作社的财务核算、人力资源管理等非农职能部门,都是由金沙河企业统一负责管理,这样可以直接依靠金沙河企业完善的财务体制和管理经验,在资源集约化共享、成本支出节约的同时,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规范程度也得以升级,直接对标企业。

其次,企业的其他诸如风险控制、市场营销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专业化的预测判断,有效的解决了小合作社与大市场对接不力的问题,很好的弥补了多数合作社,由于社小而无力承担的政策动向、市场风险相关的专业化的研究部门设置。

(二)三产融合下的合作社

在金沙河内部,已经形成从小麦种植到挂面出厂的一站式全产业链生产模式,以小麦的田间种植为起点,到收割、收购、运输、存储,再到工厂车间的面粉加工,直到挂面成品的出厂,均在金沙河体系内部完成。金沙河模式实际上,就是小麦从田间到餐桌的一条完整的无缝衔接的生产链条,整个生产从田间地头延展到了工厂车间涵盖了所有的生产环节,从第一产业一直延伸至第三产业,通过三个产业的融会贯通,最终实现小麦全周期生产。特别需要提及的是,金沙河企业与金沙河合作社之间的特殊权益关系,是能够将小麦种植环节纳入到产业链条中,在集团内部实现一、二产业有机融合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公司与合作社之间的“母子关系”,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都只能是“外部结合”,而非内部融合。而正是这样的一种融合关系,要求合作社必须对标现代企业运作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工业范式的生产,才能适应和匹配其他生产环节,从而真正成为三产融合中的符合工业化流程的关键一环,实现三个产业的完美融合。

金沙河作为我国最大的挂面生产企业,日处理小麦6600吨,日生产挂面2200吨,对小麦的需求量大,生产小麦作为其面粉加工的上游,由金沙河企业作为合作社的投资方开展小麦规模化种植,实际是其产业链向上游的延伸,合作社某种意义上是作为金沙河的原料生产车间而存在的,这种模式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按照当前金沙河的全年面粉加工能力,假设亩均小麦产量约在1000斤左右,其对应的小麦种植供给面积约在400-500万亩,合作社目前8157亩的种植面积,对于其自身的消化力而言是九牛一毛,合作社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没有后顾之忧。

其次,合作社为金沙河企业的小麦直供点,企业可以实现对种植的品种、标准、质量的直接管控,相较于外购的小麦,合作社可以完全按照企业自身的要求进行订单化、标准化作业,实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监督。由于合作社种植的小麦品质好,部分作为麦种以每斤收购价高出市场价格一毛钱的价格进行销售,部分作为一等小麦销售给金沙河企业,从而保证了合作社的收益。

第三,由于小麦种植和面粉加工的一二产业在金沙河企业内部的成功对接,使得合作社在实现小麦的托底收购的同时,企业能够通过上下游产业的一体化,从而降低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对面粉加工的影响。一般规模的合作社很难抵抗市场价格风险,而金沙河上下游一体化,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平衡,从而保障合作社的收益,这正是产业融合模式下合作社的关键优势所在。(关于企业主导合作社的优势详细情况参看我院调研报告《企业主导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十项优势》)

四、合作社投入产出及利润分配情况

2009年以来,金沙河合作社一直是采用公司+合作社+土地出租农户+合作社职业农民的运作模式也即上文中提到的第一种模式,2016年开始试行的股权联盟方式由于在秋季遭遇水灾,并未针对土地股权农户进行分红,仍旧沿用了老的地租模式。因此,以下所有数据均源自于固定土地租金模式下的统计方式。

(一)总体情况

总体来看,自2009年秋季至2016年秋季共15季的生产种植中,合作社的规模从最初的1082亩增长至2016年的6158亩(2016年秋收后接手的2000亩,将进入2017年的统计年度),扩大了6倍。同时,合作社的支出也从最初的50万元到2016年的1031万元,增长了20倍,收入从92.8万升至1288.6万元,增长了约14倍,相应的利润则从42.5万元增长至257.1万元,增长了近6倍。

7年半以来,合作社累计总支出4059万元,收入5857.1万元,实现总利润1798.1万元,按照五五分成的收益分配原则,合作社应分得899.1万元,职业农民也享有同等的收入(除4位遭灾农户享受了公司发放的工资以外)。

                  2:合作社投入产出情况

 

分年来看,自20092016年,合作社每年的粮食生产均实现盈利。但具体到单个的职业农民,曾在两个年份出现亏损,分别为:2012年麦季其中一位种植户因种植管理不善造成亏损2.5万元、2016年麦季一位种植户亏损1482元,2016年秋季因遭遇洪灾导致3位种植户合计亏损 8844元。

(二)亩均情况

从亩均情况来看,从2010年到2014年,亩均收入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2014年后逐步下降。亩均最高收入出现在2014年,为2676元,当年的亩均利润也达到最高的1014元,是7年里唯一单亩利润超过千元的年份。从图表中不难看出,亩均收入和趋势和亩均利润的趋势非常一致。

从亩均支出来看,从2010年到2015年,亩均支出从1652元,升至1701元,一直处于上升通道,2016年略有下降。

亩均利润的波动较大,从2010年开始逐步上升,2014年以后下滑态势显著从1014元连续两年下跌,至417元。 作为拐点的2014年相较于最低的2016年跌幅近600元。2016年也是7年来,首次利润跌破500元关口的年份。

                  3:亩均收入情况(元)


 

(三)夏秋两季情况

由于同一年份中,夏秋两季种植面积变化不大,因此我们就同一年份夏秋两季投入产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从收入上看,2014年之前,玉米种植的收入均高于小麦种植的收入,2014年,两季亩均收入持平,2015年之后,秋季收入开始下滑,显著低于夏季,并且差距拉大。

4:夏、秋两季亩均收入(元)

              

 

 

 

 

从支出上看,2010-2015年,夏秋两季的亩均支出基本相当,均呈现上升态势。2016年,秋季玉米亩均支出情况首次出现下降,而小麦的种植投入仍处于持续上升状态。

5:夏、秋两季亩均支出(元) 

 

 

 

 

    从利润上看,2010-2012三年种,秋季的利润显著高于夏季。2013年开始,夏麦的利润开始超过秋玉米,20152016两年差距进一步扩大。20152016两年,夏季小麦的利润均远高于秋季玉米的收益。玉米的亩均收益从2015年开始逐步下降,相较于2014496元的每亩利润,2016年仅有149元,降幅高达70%。这主要是受制于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玉米价格下降,政府的补贴政策仅限于玉米的主产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整个华北地区并不在补贴区域范围内。

6:夏、秋两季亩均利润(元)


 

 

五、合作社职业农民基本情况

金沙河合作社现有职业农民24名,多数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合作社。由于合作社种植生产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农田种植所需的劳动力的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大量需要的是机械化操作的劳动力投入,单纯的人工作业已经很少,所以通常情况下,合作社职业农民可以独立经营管理几百亩的耕地规模,仅在浇地或收割忙不过来时,临时性的雇佣少量短工,从事一些辅助性的田间劳动。

(一)家庭参与劳作情况

从家庭中全职参与种植管理的人数来看,2人的17户,3人的5户,1人的2户,户均参与合作社管理劳作的2.1人。

(二)管理土地面积

单个职业农民的耕种面积从最少的163亩,到最多的650亩不等(见下图),其中种植面积在200-300之间的有8名,在300-400之间的有9名,400-500亩的有3名,500亩以上的有3名。但这并非农户的最大或者最佳种植能力,在采访中均表示希望能够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的强烈意愿,认为扩大至800-1000亩均能承担。                  

:                      7:合作社职业农民年龄、耕种面积


 

(三)年龄

24个参与合作社的职业农民中,平均年龄37岁,最小的24岁,年龄最大的53岁。其中30岁以下(含30岁)的有7名,30-40岁之间的7名,40-50岁(含50岁)之间的7名,超过50岁的3名。

(四)收入

2009年以来,随着合作社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张,不断有新的职业农民充实到合作社当中,原有的职业农民的种植规模也处于动态调整的过程。

1、合作社职业农民收入

合作社现有24名职业农民,其中3名是201612月刚刚入社,暂时还未开始参与合作社的收益分成。还有4位是2015年底加入,仅有一年分成,2016年秋季遭遇洪灾亏损,金沙河企业给予其员工待遇3万元的,将以上7名职业农民的数据剔除。

从总收入来看,共有4位农民的收入超过了百万,这其中包括最早2009年就开始加入合作社的3个职业农民和一位种植时间为6年的农民,其总收入分别为108.3万、107.7万、105.9万和105.8万元。

从年均收入来看,17名职业农民中,年均收入最高的达到17.6万元,收入最低的为2.46万元,收入的均值为9.26万元。年收入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每位职业农民种植面积大小不等造成的。

从亩均收入来看,17位职业农民的亩均种植收入差异较大,最高的是种植时间6年的平均每年每亩均收入437元,最低的是种植时间为1年的职业农民,亩均收入为170元每年每亩。简单的测算,职业农民的亩均收入与其种植经验的积累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1:金沙河合作社职业农户的收入情况表

序号

种植

时间

年均种植

总收入(元)

年均收入(元)

亩均收入(元)

面积(亩)

1

7.5

388.5

1083403

144453.7

371.8

2

7.5

402.5

1059020

141202.7

350.8

3

7.5

373.8

1077451

143660.1

384.3

4

7.5

239.0

621971

82929.5

347.0

5

6

402.9

1058229

176371.5

437.8

6

6

272.8

664333

110722.2

405.9

7

6

292.2

663601

110600.2

378.5

8

6

186.5

393327

65554.5

351.5

9

6

286.9

601376

100229.3

349.4

10

5

255.5

343569

68713.8

268.9

11

5

246.0

329901

65980.2

268.2

12

3

377.0

305872

101957.3

270.4

13

2

325.0

185970

92985.0

286.1

14

2

258.3

123291

61645.5

238.7

15

1

200.0

41358

41358.0

206.8

16

1

128.4

41354

41354.0

322.1

17

1

144.1

24639

24639.0

171.0

 

2、亩均分红

由于合作社采用五五分成模式,所以每亩地利润的一半即为职业农民的利润分成。我们将2016年金沙河企业给合作社4位职业农民每人发放3万元工资的异常数据剔除,计算出自2010年至2016年,每年合作社的职业农民能够从每亩耕地上得到的平均分成,如图8,可以看到亩分红最高的为2014507元,最低的则为2016年的208元,7年均值为335元。

如果我们按照亩均分红335元的均值,以及当前合作社人均340亩的规模进行简单测算,则可得出单个职业农民的年收入约为11.4万元。如果按照合作社职业农民的人均800-1000亩的种植意愿测算,则职业农民的年收入在26.833.5万元之间。考虑到,未来,玉米价格市场化调整的影响,按照2016年最低的亩均分红208元测算,未来职业农民人均种植800-1000亩,则收入应该在16.6-20.8万之间。以上不同口径的三个收入测算数据都远超过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水平。即使我们考虑到职业农民多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合作社的种植管理,这样的户均收入也远高于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 

8:亩均分红情况(元)

 

 

(五)学历

从学历上看,除2名具有高中学历之外,其他的均为初中毕业,在加入合作社之前均从业农业劳动,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经验。

(六)入社时间

从参与合作社的时间来看,除了8名是由于2016年接手跑路流转地块后新加入进来,其他的16名中,最晚加入的2位也已经入社3年,最早的是2009年就加入的有5名,入社人员非常稳定。

六、合作社农机情况

目前,主要是受制于土地规模较小,农机的养护成本不经济,金沙河合作社的农机尚未实现自有自给,耕种所需的农机作业均来自于外部的社会化服务采购。由于合作社地块面积大,操作效率高,是外部农机服务都非常愿意服务的热门客户,并且农机服务的价格的远低于普通农户,秸秆粉碎、深翻、旋耕、播种、收割5项农机服务,平均每亩地的价格较普通农户低70元。(详见我院调研报告2017年第1期《河北省金沙河面业集团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七、当前规划

1、扩大规模至数万亩以上级别

当前,南和县委县政府对于金沙河合作社的模式非常认可也非常信任,认为目前金沙河合作社规模不大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县里决定以金沙河合作社为抓手,在多个乡镇启动关于开展规模化种植的土地流转摸底调研,并决定委派原县农业局局长协助合作社扩大流转土地规模,农业局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金沙河合作社进行粮食种植生产的业务辅导。目前,原邢台市农技推广站的人也在合作社挂职,对职业农民的粮食种植管理给予专业的技术指导。

在南和县各村镇基层党支部的积极推动下,随着农民对金沙河合作社多年种植实效的见证,以及股权联盟模式的逐步深入推进,预计合作社的流转土地规模会在现有的8157亩的基础上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根据目前已经达成的流转意向,今年麦收后,合作社的规模将在现有8157亩的基础上,新增1万亩。秋收后,有望扩大至3-5万亩,未来规划逐步扩展至整个县域甚至整个邢台地区的粮食耕地。

2、创办新型农民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针对当前粮食大规模生产种植对从业者所需专业技能的高要求与我国农民普遍存在种植技能和自身素质不高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合作社计划创办金沙河新型职业农民学校,根据自身规模发展的需求,培育符合未来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学校将采用课堂理论+田间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考核合格的,给予颁发金沙河合作社职业农民从业资格证书,先在合作社内部推行持证上岗。

计划先培养50-100名,以承接今年即将流转过来的新增的1-3万亩土地。目前,已经通过内部推荐和自愿报名的方式新招收30多名学员,同时从工厂内部员工队伍中,吸纳优秀员工进入合作社职业农民队伍,进行先期的种植培训,培训结束,各项考核达标后,确定一批新职业农民,在老职业农民指导下经营一定规模的合作社耕地,在实践证明新职业农民具备资格条件后,再独立经营适当规模的耕地面积。

3、扩大单户种植规模,树立模范榜样

随着合作社种植规模的扩大,金沙河计划扩大现有的单户种植规模,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职业农民的收入。对于种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亩均产量高的种植能手,根据其自身意愿,适当增加其种植规模至上千亩,对合作社的职业农民,实行优胜劣汰、奖惩结合的激励机制,将合作社的人均种植面积提升至500-1000亩水平。按照合作社今年规划的5万亩的土地流转规模,约需要50-100名职业农民进行管理。根据当前南和县20万亩粮食种植的耕地规模测算,未来全县仅需要200-400名职业农民从事粮食种植。